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从江县月亮山腹地各村苗族同胞又到相继吃牯藏的时候了。节日期间,大家欢聚一堂,开展祭祖、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康泰,合奏出一曲民族团结和谐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牯藏节又称吃牯藏,是月亮山腹地苗族同胞最为隆重,在从江县月亮山腹地的各村苗族同胞牯藏节不尽相同,有时隔8年、10年、12年、18年、30年一次,甚至有的隔40年举行一次牯藏节。

芦笙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

据了解,苗族牯藏节的由来已久,相传只是当地苗族祖先很久没有得到子孙后代的安抚和饮食后,逝去的先人们灵魂便到家里来寻找安抚,于是,牯藏头家的个别家人就开始生病,经过就医、看病、吃药等都没有治愈,反而病情越来越重,无法自拔。在无法救治的情况下,牯藏头家就组织巫师、寨老、中年人到家里来协商破蛋定鼓。经巫师和寨老们用煮熟后去掉内层蛋黄的鸡蛋查证,如有污点,说明祖先们需要安抚和饮食了,于是就必须酿好泡酒,定夺日期举办牯藏节仪式,这便形成了今天月亮山腹地的苗族牯藏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祭祖活动

在从江月亮山腹地,苗族村寨过牯藏节共用三年来完成,并举办5次祭祖仪式活动。

第一次祭祖活动:在祭祖堂祭祖——苗语“落牛”。

牯藏节当天,牯藏头师们在村里挑选连同自己在内的12名德高望重的长老组成一支祭祀队伍进行祭祖,如果该村没有祭祖师,可以到别村去找,这也根据用煮熟的鸡蛋观看选定,祭祖活动一切由他们安排,从牯藏节头家(起源的那一家)起,吹起祭祖芦笙,跳起祭祖舞,抬着祭祖饭、酒、肉,形成长长的队伍缓缓向祭祖堂走来。祭祖舞由12名祭祖队伍和祭祖师傅及两到三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和两个年近4旬的妈妈参与(有些村寨可不用),其中排前两位是祭祖念经头长老,剩余的人都着盛装跟随。来到祭祖堂后,祭祖师们在祭祖堂念经、祭祖、吹起芦笙转过五圈,并做好祭祖的各种安排后把祭祖饭、酒、肉分给在场观看的所有人吃,吃完后,祭祖师就带着队伍回到牯藏头家进行下一次的祭祖活动安排。作为三年活动中的第一次祭祖活动,所以本次比较简单。

第二次祭祖活动:伐楠木做祭祖鼓、伐杉树做祭祖凳——苗语“多牛、多带”。

第二次祭祖活动分三天进行。此次砍楠木制鼓和做祭祖凳是与前次的最大不同。祭祀时间选在中午12点进行,由12名祭祖师牵头组合而成的祭祀队伍,披着祭祖面纱,吹起祭祖芦笙,跳起祭祖舞,到较远的地方砍伐一棵25公分大的杉木做祭祖凳,并将其放到指定的地方存放,待第三次仪式迁回祭祖庙祭祖。第二天抬着祭祖饭,披着面纱,吹起祭祖芦笙,跳起祭祖舞,凄凉而惊人的场面和队伍缓缓的走向祭祖堂,到祭祖堂念经旋转5圈后,把祭祖的食物分给所有的观众后方可回祭祖头家,表示祖先已到场分享祭祖饭,共享祭祖舞。完成此项活动后,芦笙队伍便到放祭祖凳的地方把祭祖凳迁回祭祖庙存放。第三天,祭祖师和队伍们又凑响芦笙排着队到离寨子较远的地方砍伐牯藏楠木制祭祖鼓,一同拿到与祭祖凳存放,待下次迁回祭祖庙祭祖。

第三次祭祖活动:迁鼓回祭祖堂,带先人魂到堂祭奠——苗语“拉牛、波步农”。

集中所有家族祭祖食物从祭祖头家出发,形成队伍向祭祖堂走来,到祭祖堂通过念经旋转5圈做好活动安排后,把祭祖饭、酒、肉分给所有的观众吃完方可回祭祖头家。回到祭祖头家后,组织队伍和人员把上次存放的祭祖鼓迁回祭祖堂。存放祭祖鼓的地方时谁也不能动,待祭祖师诵2-3分钟后方可由12名副祭祖师中的其中一名祭祖师把祭祖鼓掀开,放到平地用专门的祭祖绳穿进鼓中央捆好,一头16个人,通过相互挣迁、诵经、吼叫把鼓迁回祭祖堂。到堂后,把鼓和绳子卷成三圈固定好,做成祭祖灵床,待第二天把祖公的灵魂放到灵床上祭祖。第二天所有这一家族的在世人们把先人们的灵魂从祖坟墓带到祭祖堂的灵床上进行祭奠,顺序是按照祖公的年限进行灵床祭奠。所有的祖公都用自家自染而成的“布”做成“衣服”背在背上代表着把祖公背回来进行祭奠,还添加有现代的衣物,衣物越多代表着这个家族祖公原来越富有。祭奠是昼夜不停的进行,从祭祖头家开始后,就可按家族的顺序进行祭奠了,直到祭奠完成,一般情况祭奠时间最少需要3天3夜,家族多的可需到7个昼夜。

第四、第五次祭祖活动:老鼠过鼓,苗语——游牧牛”。

老鼠过鼓与第一次活动有所雷同。不同的是第五次祭祖活动是在吃牯藏那年才进行,活动过后不久就吃牯藏了。这两次鼓藏节活动较为简单,也是三年活动中的最后两次活动。

这种苗族牯藏节仪式活动在从江县月亮山腹地的加勉、宰便、加鸠、光辉、东朗等乡镇均为相同,是月亮山腹地苗族同胞祈求健康平安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