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经济极有可能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国家。
那么,我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防疫做得好,确实是很重要的基石,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靠着下面3股力量:
1. 基建;
2. 地产;
3. 出口。
看似吼得最响的基建,事实上,其投资实际情况,远差于市场的预期。
原因无它,地方财政没钱了~
2018年的降杠杆,算是一波打击;
2019年的减税降费,又来一波;
2020年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银子没收到多少,还要不断往外支出,以上这些都还是“一次性的”,属于经济政策的突发情况导致。
更麻烦的是,看看社保,老龄化的打击下,各地早就“很差钱”了。
至于出口,其实就是正好遇到国外疫情失控的时间窗口,我们拼命出口赚钱罢了,不具有极强的持续性。
真正牛逼的,恰恰是如同过街老鼠般的房地产固定投资:
如果不是房地产今年的出色表现,估计全国一亿级别的人,都要喝西北风去了。
被网络喷子“伤”的最深的房子,恰恰是爱你们最深的。
当然,光分析到这里,可能大家觉得也是老生常谈。
那么,接下去就开始疯狂的烧脑环节,也是金融投资圈内关起门来才聊的东西。
对于很多朋友来说,房子,就是住的,就是丈母娘逼你买的,就是你家孩子读书的门票,就是在亲朋好友面前炫富的凭证。
然而,房子还有更大的作用:
房子 = 央妈向全社会放水的必经之路
按照现有的货币体系,整个我们的放水过程是这样的。
央妈放水给商业银行,这个叫“宽货币”;商业银行放水给社会,这个叫“信用”。
可什么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对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单位、机构、个人给予这些贷款呢?
你要有“抵押物”!
目前,民企、居民家庭最牛逼的抵押物,也是被商业银行广泛认同的抵押物,就是城市里的商品房和土地了。
至于地方财政、城投、国企,能够被商业银行认同的抵押物,大多也是和土地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商业银行要实现央妈对全社会的放水的目标,又要控制贷款放出去后的风险,就只能要求大家用城市土地、商品房来作信用担保。
所以,当央妈越是发力,房地产的销售和投资一定是两旺;而同样,只要房地产的销售和投资两旺,则市场上一定到处都是水,根本不差钱。
在这种情况下,当年股票出现大行情,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由此,企业通过IPO融资,通过减持等套路获利等,也就有了基础:
增量资金入场抬轿子
房股双high,也就这么出来的了。
归纳起来:
房子,早就不是简单的支撑实体经济的大行业这么简单的,更是中国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对全社会放水的基石。
PS:以上的逻辑完全可以用货币专业的M1、M2剪刀差理论来解释。
而今年实际市场的走势,也符合我过去2年的研判,即:
我们已经进入了品质房井喷的时代!
从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好于预期,不仅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保持上涨,销量没有明显下降,同比只下降1.8%。
尤其是豪宅销售额大幅上升,比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销售额增速相比销售面积起码高出6.7个百分点
以前让大家多看看品质房,很多人不信。
现在上述权威数据也出来了,算是对我们【A视野】长期正确研判的直接背书了。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规律:
在经济放缓的过程中,购买力反而是高度积聚于中高端。
因为你越是要救市,购买力也就越是快速地从打工人手里被拿走,并再次分配给了已经握有优质资产的阶层。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
经济放缓 + 强大功率救市 = 核心资产暴力拉升
握有这些资产的人,自然就变成了国内最强大的内需,就像现在奢侈品店门口都是排长队的人。
这个上述的公式逻辑,也是支撑我们【A视野】2018年降杠杆以来大声疾呼“房股双high”的核心道理。
你要国家管经济,不要出问题,那么,你其实就是在呼吁房子要涨起来,尤其是品质房要多涨点。
而不少人的问题是,一边呼吁保姆式的政策呵护,一边却拒不愿意主动去买房,只是在那里破口大骂房子贵。
不好意思,现在的核心城市品质房真的还不算贵。
大家看看未来5年的规划,平均算下来年化GDP已经不是6%了,而是5%。
这也就意味着,GDP继续放缓,且不可逆转。
未来过一会儿就来一发大规律的维稳救市,是一个常态化的情况。
配合稳杠杆的环境下,劣质资产会被加速淘汰,那么,核心城市品质房,不往哪里窜?!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新一轮楼市去库存运动,正在部分城市开始了。
比如哈尔滨,鼓励居民买房,鼓励开发商让利,类似的城市也逐渐多起来了。
在各地财政缺口压力空前巨大的当下,少部分核心城市吃香喝辣,大部分其它城市却是负债累累。
不洗债,大家伙吃什么?
不洗债,体制成本怎么办?
不洗债,明年怎么办?
从长期来看,这也就等于是在给核心城市的品质房继续抬轿子。
近期个人操作上,我的思路是:
继续配置盈利能力较强的周期股(水泥、银行、证券、基建、家电、八戒、化学、地产等)的核心资产,半导体继续看好,坚定持有
此外,静候市场未来一个多月内的重大信号,一个绝佳的机会理应快来了。(暂不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