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陈旧的相片,仿佛诉说着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10月29日,在新四军研究会的办公室里,老兵朱敏从盒子里找出他赴朝作战期间的相片,向记者讲述着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他说,随着年岁增长,很多事已渐渐模糊,但这些珍藏着岁月的相片,总能让他忆起往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85岁的朱敏,身子硬朗,举手投足间,军人风范犹存。他14岁参军,参加过解放舟山群岛、抗美援朝鱼隐山保卫战、金城反击战等战役,上士军衔,曾荣立四等功1次。现任县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仍为纪念革命、关爱老兵奔波不歇,勤勉工作。

一次记忆犹新的战斗

——首次用山炮打伤敌机

1949年的一天,14岁的朱敏收到了哥哥朱达闵的来信,信中,朱达闵动员他积极参军,报效国家。比朱敏大6岁的朱达闵,当时高中毕业后,已经投笔从戎,成为21军185团的一名军械员。

受哥哥影响,正在天中读初二的他,当即主动报名参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由于当时的他年龄小,个头不到1.2米,被安排到军部卫生学校学习。

1950年,15岁的朱敏参加第21军文干班培训(前排左三)。

“大家都叫我小鬼头。”说起当时的情形,朱敏脸上扬起了笑意,他告诉记者,当时有个排长看他很机灵,就拿出随身携带的驳壳枪,对他说:“小鬼,你能把枪拆了又装回去吗。”好胜的朱敏二话没说拿起驳壳枪捣鼓起来,2分钟不到,就拆装完成,这位排长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小鬼,好样的,是块当兵的料。”

虽然年纪轻轻,但朱敏聪明伶俐、刻苦好学。很快,他就被分配到21军187团炮营山炮连担任见习卫生员。

这期间,一次战斗让他记忆犹新。“我们首次用山炮打伤了敌机,大涨士气啊!”讲起当年的经历,老人思路依然很清晰,平静的脸上泛起激动之色。

1952年下半年的一天,朱敏所在的部队驻守在奉化西店,敌军的5架B29轰炸机,炸完宁波老灵桥一带后返程,刚好从驻地飞过。“当时,他们飞得很低,很嚣张,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从头上呼啸而过。”朱敏记得,战士们个个气愤难当。

“明天要是再来,老子就开炮干掉他。”炮手老于的话让朱敏眼前一亮,“老于,你真能干掉他?”虽然朱敏知道老于经验丰富,但是山炮是平射炮而不是高射炮,能打飞机吗?“你信我,我老于不说大话。”看着老于斩钉截铁的回答,朱敏信了,于是,“老于可以打下飞机”的消息马上在班里传开了。班长知道后,随即向排长报告,当天下午,这个消息就从排长传到了连长、营长、团长的耳朵里。

“老于,你需要什么,我全力支持,测远机、测高机、瞄准镜,你要啥我给啥。”团长知道后,非常激动,直接电话打到排里,叫老于听电话。“我都不需要,请团长放心!”

得到团长的同意后,作为卫生员,朱敏随即加入了这次意义重大陆空之战。当晚,朱敏和战士们一起做起了备战准备:挖好炮阵地,调整发射角度,调整炮弹引信。

第二天,大家严阵以待,终于从空中传来了熟悉的B29轰炸机声音,只见5架飞机从远处呼啸而来。

“当时只见老于伸出右拳,竖起大拇指,眯着一只眼睛一瞄,就说出了敌机群的距离和高度。”朱敏激动地回忆道:“老于真是厉害啊,完全凭经验,就测出敌机高度3000米,随后他调整山炮角度,看到飞机临近,挥手一声高喊‘发射’,只见一发炮弹就打中了那架带队飞机的尾部,另外四架飞机马上仓皇逃跑,真是大快人心。”

朱敏在这场战斗中也荣立个人四等功。

一次规模空前的空战

——敌我共计300余架飞机的对弈

1952年11月,21军接到入朝作战预先号令,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第21军。

作为一名卫生员,朱敏和战友们一起,踏上了朝鲜战场,临行时,他写下了决心书:坚决参加志愿军,保家卫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岁的朱敏

他们从上海坐火车到辽宁,又从丹东渡江至朝鲜。“一入朝鲜,就马上感到了战争的氛围。”朱敏回忆道,入朝前,战士们均不佩戴“八一”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换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入朝后,空气中充满着硝烟的味道,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到处是一片片废墟,地上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头上能看见四处巡视的美国飞机来回飞。

为避免被敌人飞机发现,部队只能夜间行军。“我们的阵地是三八线附近的鱼隐山,需要40天急行军,每天摸黑行军160里路,当时条件艰苦,夜间温度在零下36度,战士们都穿着单排3粒扣的单衣。”除了要面对随时发生的战斗危险,战士们还要克服寒冷和饥饿。

朱敏告诉记者,当时战士们配发的是一个星期的口粮(15斤大米加一些罐头),吃完后,要到沿途补给站补充,有时候没有遇上补给站,战士们只能饿肚子,最艰难的一次是连续3天没吃的,连续10天吃不上盐,但大家还是精神抖擞。

长时间的夜间行军,许多战士脚上都长满了水泡,如果不及时刺破,可能会溃烂。于是,每天上午,在大家隐蔽休息的时间,朱敏都会对连里100多名战士逐个进行检查,发现脚底有水泡,就进行医治。

水泡刺破后,需要用专用引流线,血水流尽后,脚底水泡才不会复发,当时条件艰苦,没有专用引流线,机灵的朱敏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头发丝代替引流线,效果非常好。

朱敏的创新做法,也让战友们对他赞赏不绝:“小鬼头,真有你的!”

在40多天的行军过程中,朱敏遇到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空战,那是敌我双方共计300余架飞机的对弈,壮观的场面让朱敏热血沸腾。

朱敏介绍道,当时敌方飞机150余架,我方飞机也是150余架。“我们的飞机,就是在赤城山脚下停着的那种,白色的,在空中闪闪发亮,而敌方的飞机颜色偏黑,空中看着黑乎乎,因此,这场空战黑白分明。”

说起当时的战斗场景,朱敏滔滔不绝,记忆犹新:“当时,空战分为多个层级,最上面高空战大概是3000米,中间的1000多米,最底下的就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有的飞机从山谷中穿过,有的从我们头上飞过,驾驶舱里的飞行员都看得清清楚楚。双方空战激烈胶着,上升,转弯、下滑、俯冲,空中各种飞行动作都能看到。”

虽然当时命令战士们要隐蔽在山洞中,不能出去,但大家还是按捺不住,纷纷偷着跑出来观战,为我方战机呐喊加油,看到敌方战机被击落,大家都欢呼雀跃。为此,不时有战士被落下的弹头弹壳砸伤,朱敏不顾危险,马上投入救治伤员中。

“当时的空战,我方战机损失7架,敌方战机损失8架,看到有飞机被打下,我们就跑过去,除了抓敌方飞行员,还有就是救治我们的飞行员。”朱敏回忆道,当时,他们还救出了一个苏联飞行员。

这次空战,是朱敏入朝后经历的第一次大场面战斗,也让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当时班长问他:“小鬼头,怕吗?”“怕死?我连想都没想过。”朱敏答道。

一次与死神擦肩的遭遇

——鱼隐山保卫战、金城反击战后,遇上雷区,100多名战士全身而退

经过40多天的急行军,朱敏和战友们终于顺利抵达鱼隐山阵地。

鱼隐山位于三八线东侧,文登里公路西北侧,海拔1200多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战略意义重大。

朱敏(左)与战友合影

朱敏介绍,志愿军曾在此与美军进行长达400多天的反复争夺战,一直牢牢控制着主阵地,被美军称为“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鱼隐山战斗在整个抗美援朝战役中并不突出,规模也不大,甚至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但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一个班出现了两位用自己身体堵枪眼的英雄,可见战斗有多么激烈。

从1953年初到发起金城反击战,朱敏和战友们一直坚守鱼隐山阵地,经历了10多场大大小小的战斗,有些战斗朱敏已经忘却,但有两点他还是印象深刻。

朱敏回忆道:“第一个是,我们动用了喀秋莎火炮,正当战斗激烈的时候,我们炮连拉来了2门喀秋莎,我以前都没见过,每门炮都安装在十轮卡车上,炮管6米长,比山炮长一倍,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16发,威风凛凛,威力巨大,一发炮弹就是一片火光。第二个是,美国兵其实就是纸老虎,打阵地战、远程战,我们由于武器落后,不如人家,但美国人怕死,就怕我们冲锋,一冲到近距离,看形势不利,他们就马上投降或撤退。”

7月13日至7月26日,志愿军进行了反击作战。这次反击作战,也是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次战役,即金城反击战役。这次战役,志愿军集中了6个军(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军),朱敏所在的21军也在其中,那段时间,朱敏最为忙碌。

“为了让战士能健康参战,我白天的工作,就是到连队各班去巡视,了解每个战士的身体情况,遇上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小毛病,就及时医治。”朱敏回忆说,当时连队战士100多名,为了赶时间,他都是来回跑,顾不上吃饭,比急行军还累。几天下来,朱敏自己反而得了病,胃病发作,小腿肿胀,但他还是每天坚持着。

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正式签字,9月13日,召开表彰会,朱敏获得了“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纪念章”两枚沉甸甸的奖章。

朝鲜停战后,21军留下支援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成果。朱敏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参加营地建设、种植庄稼外,他还经常免费为当地百姓看病送药。

“当时,我很受朝鲜百姓欢迎,他们也都叫我小鬼头医生。”朱敏笑呵呵地说道:“由于战后,朝鲜很少有卫生兵,所以附近百姓一生病,都会来找我,每天我都要医治10多名百姓,这也是我在朝鲜战场上一段难忘的回忆。”

朱敏珍藏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的手绢

还有一段经历,也成为朱敏刻骨铭心的记忆。

1953年10月份的一天,朱敏跟随着100名战士上山砍柴。进入山林,正当要踩下脚的时候,忽然,朱敏被地上的一个东西反光闪了一下眼,他定睛一看,不由浑身一颤,只见那东西有拳头大小,上面伸出一条细线,细线上面有风扇,凭着以前学到的知识,他肯定这是一枚风雷(诡雷)。

“我们难道进入雷区了?”千钧一发之际,朱敏一边缩回脚,一边大喊一声:“全部不要动,有风雷(诡雷)。”顿时,战士们站立不动,并仔细查看,发现周边4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都散布了风雷(诡雷),有些被落叶遮挡;有些在松土里,只露出风扇,不易察觉。

随后,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安全退出雷区。这时候,大家都一阵后怕,假如其中一名战士不小心踩雷,或者朱敏没留意,踩了一脚雷,都会引发整片雷区的爆炸,大家与死神擦肩而过。

“小鬼,你立功了!”“小鬼,多亏了你,要不是你,我们可能全部报销在这里了。”

回忆起当时,朱敏也是心有余悸,“能够安全回国,真是不易啊。所以,我现在倍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我也感恩国家,发挥余热报效国家!至死不渝!”朱敏坚定地说。

朱敏这样说,也是这样做。1956年,21岁的朱敏转业回到老家天台,先后在县防疫站、县人民医院工作。离休后,他保持革命情怀,担任天台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参与研究会工作,为关爱老兵事业做贡献。(陆最)

来源:《天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