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文|四川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的一项宏伟浩大的工程,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能源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在三线建设时期,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的独特地理位置,天然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能源建设的重要区之一;以种植棉花、苎麻、养蚕为特点而形成的较为发达的纺织业,是服装工业的较为理想的发展地,建成中国人解放军3536厂和7449厂;作为四川人口密集地区和劳动力大区,抽调了大量人力支援其它地区的三线建设,对国家三线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三线建设的提出

毛泽东在1964年8月提出三线建设战略并得到中央工作会议确认后,三线建设各项工作就在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直接领导之下进行。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

在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之下,四川省成立了支援重点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和有关厅局负责人组成。四川省的有关地、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当时隶属绵阳地区管辖的蓬溪、射洪、遂宁三县成立了支援重点建设办公。这样,从中央到地方,三线建设形成了一个按部门、按地区、按项目的多元化的集中指挥系统,确保三线建设的高效进行。

二、遂宁对三线建设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前,遂宁是国民党南京政府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辖遂宁、射洪、中江、三台、盐亭、蓬溪、潼南、安岳、乐至九县。遂宁获得解放后,所辖区县不变,先后隶属川北行署、四川省。1958年,出于发展战略的需要,遂宁专区建制撤销,安岳、乐至划归内江地区,其余七县划归绵阳地区,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仍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1985年遂宁建市,辖市中区(原遂宁县)、射洪县、蓬溪县。

三线建设提出后,在遂宁进行了以石油天然为主导的能源建设,开展川中石油大会战,建设了川北被服厂(3536厂)、川北染整厂(3533厂)、川北橡胶厂(3537厂)、川北汽车修理厂(7449厂,原为3536厂车间)。遂宁、蓬溪、射洪三县在绵阳专区的领导下,迅速组织人民投身三线建设,在人力、财力、后勤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一)义无反顾提供土地,组织物资供应

无论是办企业,还是开采油气,无涉及到占用土地,尽管当时是从准备打仗着手,提出企业建设要依据“靠山、分散、隐蔽”时的方针,尽量少占或不占用耕地。但遂宁地处四川中部,海拔不高,山不大,势必占用耕地。3533工厂在射洪瞿河公社征用土地114.9亩,其中耕地达113.38亩,非耕地只有1.45亩,还有水田7厘。3536工厂在东升、万林公社征用土地135.27亩,其中耕地土131.83亩,水田3.44亩。能源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遂宁是川中石油矿区钻探的重点区域之一,钻探点的选择不容易避开良田沃土,而且,钻井点必须得通公路,才能保证重型机械的运输,必须占用耕地和水田。到1985年底,川中石油矿区完成钻井914口,开发油气田14个,在遂宁市境内就有蓬莱油田、桂花油田、遂南气田、金华油田4个。所有这些,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为了国家战备和建设的需要,当地群众义无反顾以国家大局为重,献出赖以生存的土地,社队群众利用农闲空时,大量改田改土,兴修水利,作到征地不减产,为推动农业增产增收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进行三线建设,除准备打仗外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开发西部,遂宁和很多西部地区一样,现代工业和能源、交通还是相当落后,现在很常见的物资如钢材、木材、水泥和一些机电产品如量刃具、电焊条、轴承等都属于国家一、二类管控物资,经国家计委下达各重点建设单位,甚至于楠竹、棕片、麻类、生漆、油漆等原料和部分五金、交电、化工用品都纳入三类管控物资,由省上统一安排下达。当时企业的厂房、办公用房、职工住房都是“干打垒”,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砂石,这三种物资投资额占建设工程建筑总额的50~80%。遂宁三县组织专业的生产队伍从事石材、砂石、砖瓦生产,很多社队修建了专业的砖瓦窑,如从三线建设开始至1966年底,射洪县支重石工已上653人,其它各县都有数百人投入到砖瓦、河沙、卵石生产,产品运到距公路或河道五公里以内。建筑用具主要是杂竹、抬杠、扁担、土箕、箩筐等。当时几乎是人人动手,利用空闲时间编制,源源不断输送到三线建设的现场,确保建设顺利进行。

(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三建设

当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后,从人力、财力等方面尽其所能,给予极大的支持。

动员人力支援三线建设是遂宁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当3533、3536、3537三个企业进入射洪时,射洪党委、政府就给予支持,及时安排组织招工,支持工厂组织生产,1967年6月6日通知各区、社、镇,为三个企业安排招收的新工人935人。石油会战开始后,各地组织当地民工参加会战,如修路平坝,如遂宁县1967年6月7日为蓬莱油矿提供临时工710人。

当时绵阳专区抽调人员的一个原则就是:“凡调出区外的劳动力和区内用的部分劳动力,原则上由南边县解决。”遂宁地处南边,人多地少,劳动力密集,成为首当其冲的劳动力调出大县,安排重点建设单位与遂宁直接对口调人,江油地区的302、北川的305信箱等,与江油、北川、遂宁对口;安县、绵竹地区的101、401信箱等单位,与绵竹、安县、蓬溪对口;曙光公司与剑阁、梓潼、盐亭、射洪对口;绵阳地区的重点单位与绵阳、中江、三台、射洪对口。四川省有劳动力调派任务时,也直接从遂宁抽调。

当时奋战在攀枝花、成昆铁路等三线建设重要战线上都有遂宁人的身影,如当时高度保密的重点建设风雷激水电站,遂宁、蓬溪由领导带队,分批次派出数千人的民工队伍。据当年参加电站建设,现已退休、曾担任遂宁市发改委副主任郑方清回忆:“1970年秋,遂宁县革委会根据上级要求,派我和另外500名同志到甘肃参加白龙江上碧水镇风雷急水电站建设,第一批共组织了一个营(第五营)辖三个连(13、14、15连)的人马。第二批援建人员,主要从遂宁城区、永兴、东禅等场镇招收1000名待业青年,组成6、7、8、9四个连队。”

(三)组织搞好后勤保障

无论是石油会战,还是企业建设地点,都地处乡村,远离县城和集市,数百人甚至上千多人施工,工地商业服务尤其重要,最突出的是蔬菜、煤炭等生活物资和绳索、工具等建筑物资供应很紧。商业、粮食部门很快把厂区(工场)商业网点建起来,做好厂区(工场)蔬菜、煤炭、食盐、食油、粮食和其它物资的供应工作。如蓬溪县生产指挥部在1967年12月29日就全县商品蔬菜面积安排中提出专业种植一千亩。在城镇和将要建铁路工矿附近,建立专业队七个,生产面积817亩,其目的就是保证重点建设的需要。

石油会战指挥部从蓬溪蓬莱迁到遂宁县城后,无办公地点,遂宁县于1964年7月将原县第二招待所腾出给川中石油矿区(原蓬莱油矿)使用,1976年5月,遂宁县委同意将原县第二招待所围墙内的房、地、产,其中包括房屋建筑4491.79平方米,院内土地二十九亩三分,树木一百三十余棵等,全部让给川中石油矿区革委所有,原该所的有关建房资料,清理后,一并移交。

三、扎根遂宁的三线企业对地方发展的支持

(一)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政策

三线建设决策后,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令下,三线建设者们身怀“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雄心壮志,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掌握先进的技术,从生活比较优裕、交通比较方便的沿海大城市来到遂宁这个丘陵山区,在艰苦的条件下不退缩、不逃避,迎着困难上,充分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发了遂宁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尤其是三线建设的第一次建设高潮时期的1965到1966年,四川石油管理局组织川中石油会战,参加会战的职工达两万人,其中有专程从新疆、大庆入川参加会战的人员达1871人。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摆在川中大地上,形成一股建设社会主义的美丽画卷。三线企业的职工既是祖国的建设者,也是党的政策、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把党的政治方针、科学技术、先进文化,特别是蓬勃向上的革命精神,带到广大农村,在人民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民群众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带动了群众的文明与进步。

(二)支持遂宁地方发展经济

三线企业扎根遂宁,在构建国家安全保障,为国家提供战略保障物资的同时,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以自身实力为基础,也大力支持遂宁发展,为遂宁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帮助,给遂宁人民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川中石油矿区在1978年7月25日的支农汇报中提出:工业支援农业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支援农业,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遂宁、蓬溪、安岳县氮肥厂的生产用气,千方百计地保好,使其多产化肥,支援农业。二是继续抓好矿区(77)008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抓好矿区所属各单位的支农工作,搞好抽水抗旱、农机修理、抢种抢收等项工作,积极支援农业生产。三是搞好“三废”处理。减少对农作物的污染,确保农业生产。四是搞好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以实际行动支援农业。

三线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的基础,给遂宁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如,地处射洪的3536厂在取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后,1976年1月将3536厂蔡家沟的房屋14栋计2438平方米,高压供电线路2公里的固定资产和建筑物,共计原值19.36万元无偿移交给射洪县使用。

(三)推动遂宁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3537厂建在射洪武安公社的蔡家沟,厂区距射洪县城约4公里,3536厂建在射洪万林公社二大队,距射洪县城10公里。三线企业选择建厂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和不占或少占耕地,远离城市,建筑材料的运输、生产材料和产品运送是必然的,修通公路成为第一要务,除企业直接受益外,带动了沿线农村,方便老百姓的出行,为农副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川中石油矿区扎根遂宁大地,在遂宁、蓬溪、射洪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石油职工的足迹,凡有他们足迹的地方都修建了公路,这一条条公路既是祖国的石油之路,也是当地百姓的致富之路。让乡村农民提前数十年享受现在的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加快了遂宁农民致富的进程。

四、三线建设对遂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促进

(一)提高遂宁经济总量,中央和省属企业比重提升

新中国建立后,遂宁隶属川北行署管辖,1952年川北行署建制调整始有中央属企业。1952年底中央属企业和省属企业产值143万元(当年价,下同),地(市)属工业企业产值5万元,县及县以下工业企业产值4637万元,分别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99%、0.1%和96.9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遂宁地委举全地区之力集中发展工业,1958年4月14日遂宁地委决定在政法、财经、文教等部门抽调一些有专门科学技术能力的干部搞工业。要求各县“党群、政法、财经部门中具有专门技术的干部必须归队搞工业,教师中适宜搞工业的人才,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抽调一些。”1958年5月,四川省委决定将缘由四川省主办的江油钢铁联合企业(以下简称“江钢”),采取遂宁、绵阳两专区合办(省投资70%,绵阳投资10%,遂宁投资20%)。根据四川省委决定,遂宁地委1958年7月发出《关于大力支援钢铁建设的指示》,决定全区抽调地委书记1人,县委书记5人,区及一般干部53人,7、8月分两批前往工地工作;招收初中毕业以上学生1500人,培养基本技术队伍;培养基干队员4000人,按班、排、连、营建制,8月投入江钢建设。专、县成立后勤供应部,负责支援供应工作。

正当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开展时,1958年10月,遂宁专区建制撤销并入绵阳专区以后,按照绵阳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遂宁、蓬溪、射洪三县的重点是农业,工业发展中的重点仅纺织、食品和手工业等等,对关系国家战略的工业和其它重工业建设投资极少。除了遂宁棉纺厂、缫丝厂和蓬莱盐厂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地方工业的重点仅仅是小水电站的建设。到1965年底,遂宁、蓬溪、射洪三县的工业企业仅有405个,比1957年还少123家,仅有固定资产原值3587万元,实现(1990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为14144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57年净减1218万元,减少7.9%。

国家三线的实施,为遂宁发展带来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在三线建设的带动下,不仅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建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536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7449厂,又新建和迁建了一批企业,使地属以上企业产值比重逐步增大。1966年,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尽管受“文革”运动的影响和冲击,国民经济仍然保持着增长的势头。遂宁、蓬溪、射洪三县工农业总产值达86191万元(1990不变价),比1965年增长92.68%,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86.77%,农业总产值增长1.65倍,粮食总产达到69.64万吨,比上年增长4.1%,棉花总产达到26643吨,比上年增长81.47%,实现了粮棉双丰收。到1978年,中央、省属企业产值占三县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64%,地(市)属企业占7.86%,县及以下企业占86.5%。

(二)带动遂宁以棉花主的经济作物的大力发展

遂宁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棉花既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本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更为重要的是,棉花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物资,是纺织工业和国防工业所需要的大宗原材料。民国时期,遂、蓬、射三县已成为四川的主要产棉地区,且遂宁有绵阳地属的棉纺织厂、缫丝厂,并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3536厂和7449厂作为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布局,又是总后生产被服的专业制造厂,最终选择遂宁建厂,是基于遂宁的原材料优势。遂宁在棉花等经济作物和工业所需原料非常重视。

为了发展棉花生产,既增加农业的收入,又为企业提供原料,政府推行生产棉花奖粮食、奖化肥的优惠政策,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并对棉花生产布局进行调整,高产棉区多种棉,低棉区也种棉,总产量年年增长。对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遂宁县、射洪县、蓬溪县先后列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并被省作为优势农作物棉花产区。如射洪县1966年全县种植棉15.01万亩,单产首次突破百斤(达129斤)总产达19.4万担,在生产种植中,在地区当时所辖19县中所占份额是较大的。射洪县是3536厂和7449厂所在地区,棉短绒的生产尤为多一些。1970年4月14日,蓬溪在《蓬溪全县实现短绒优质高产的情况汇报》中提出“在1969年棉短绒生产上,实现了优质高产,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去年专区下达我县短绒加工计划3600担,实际完成4416担,超额22.7%。其中符合军工原料要求的二类绒为4292担,占短绒总产量的97.2%,累计出绒率平均达到7.2斤,其中最高的达到8.5斤,出现了我县六个轧花厂建厂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由于历史的沉淀,三县在1985年种植棉花24196公顷,面积居全省第二,总产量24327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种植技术的提高,遂宁市棉花单产多年名列全省第一。其中: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皮棉入库居全省第一位,射洪县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皮棉入库居全省产棉县第一。

(三)带动遂宁地方工业的大力发展

国家在提出三线建设的布局的同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实施各自地区一、二、三线的布局。成都军区党委、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向中央提交的关于加速四川地区三线建设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1.成立四川省三线建设领导小组和几个地区领导分组,对省内的大小三线建设项目实行统一领导;2.按照军工第一,三线第一,配套第一的要求,把国防工业的生产、科研建设项目抢上去,把国防急需的重要项目、配套项目,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和已经基本建成能够很快投产的项目迅速搞上云;3.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集中解决三线建设中的薄弱环节;4.在三线建设的带动下,建设地方五小工业,大力支援农业;5.改善三线建设的物资供应。由此,“文革”导致四川三线建委瘫痪的状况得到改变。1969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

在三线建设的影响和带动下,遂宁、蓬溪、射洪三县兴办“五小”工业,即,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本地没有条件,就到外地运办,如在广元、绵竹煤矿、水泥厂。一批五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遂宁大地上,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如为了加快农业机械的发展,扩大农机产品的生产。1966年10月8日,绵阳专区经济委员会以(66)056号文,作出“关于在专区二机械厂内成立农用滚动轴承车间及调拨轴承设备的通知”,确定轴承车间由专区二机厂直接领导,厂址利用原遂宁新桥炼油厂厂房,安排年生产粉碎机轴承二万套,打谷机钢碗轴承八万套,接着双先后建成农机一、二厂,专门生产农业机械配件,农村社队也先后建成农具企业,生产、修理农业机械、器具。以后经过陆续改造和扩大规模,遂宁机械工业初具规模,能生产手扶式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摩托车、瓦楞纸箱机械、轴瓦、内燃机配件、粉碎机、面机、滚齿机、农用机械、纺织机械、变压器、打米机、打谷机、喷雾器、农机配件等数十种产品。

化肥工业也取得很大发展,遂宁、蓬溪、射洪三县相继建成利用天然气生产合成氨的氮肥厂,为氮肥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9年,绵阳地革委批准遂宁县建一个投资274.5万元、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氮肥厂。遂宁氮肥厂于1971年10月在遂宁仁里镇竣工投产。1971年11月,绵阳地革委批准蓬溪县建一个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氮肥厂,1975年在回马镇建成生产。1972年10月省化工局分配射洪县规模为年产合成铵3000吨氮肥设备一套,兴建小型氮肥厂,1977年5月在德阳建成投产。这些企业建成投产后,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和支撑,企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如1977年遂宁县氮肥厂几经投资改造,1978年,生产能力由年产合成氨3000吨增至5000吨,1997年达到年产合成氨2.5万吨的生产能力。射洪氮肥厂几经发展改造,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下辖德阳分公司、绵阳分公司、射洪分公司和销售分公司,现有员工25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总资产13亿元,净资产近9亿元;拥有年产合成氨44万吨、尿素70万吨、三聚氰胺6000吨、塑料包装袋6000吨、PVC及PPK塑胶制品3000吨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大型尿素生企业。

(四)增强遂宁人民的国防意识,完善人民防空

为应对敌人的突然袭击,196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指示说:准备对付美帝轰炸我国的军事设施、工业基础、交通要地和大城市,以至在我们的国土上作战,要切实做好对付敌人空袭的准备。

1969年,根据中央(69)56号文件《关于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报告》精神,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各级革命委员会和人武部成立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革委会。

二十世纪70年代,各县构筑防空工事,安装报警设备。一是遂宁县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等自力更生构筑防空工事。1971~1972年各单位用钢材、水泥、条石修筑永久性的开掘式、坑道式和山洞式防空工事,部分用条石或钢筋混泥土拱衬,覆盖亦厚,宽畅通气。在县城安装两台报警器备用。二是射洪县于1969年冬采取平战结合,小型为主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县城太和镇建造防空工程,在农村挖规格不一的防空洞、防空壕。到1973年全县建成防空工程38处,在电影院和县委大院安置2台警报器。三是蓬溪县在城乡各机关单位内、街道、环城岩壁等处挖防空洞(迄今鸡市街到大西街大段岩壁及南门外公路旁岩壁等处尚存石洞),城关72个单位挖永久性防空工事13处,蓬莱镇挖成一处,蓬南公社三个大队构筑防空洞23处。

来源:四川三线建设(作者:蒋林松、林金凤)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传播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