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R代表什么?

Resolution吗?

还是Rich?

我在等了快三个月之后,预订的这台徕卡M10-R终于到货了,在北美买个东西真的不容易,但是等待是值得的!

我手里用了7年,快门超过30万次的徕卡M240也终于可以退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000万像素的M10-R推出之后,像素虽然没有很高,和我手里的索尼a7R4、哈苏X1DII的6000万、5000万像素还是有差距,但也算跟上2、3年前时代的步伐,也许这是能让我把M240换掉的那台相机了!

所以今天,我想以一个“资深徕卡用户”的角度,来对这台相机做一个非常详细全面的测评。

不讲玄学,不扯德味,不吹牛逼

只想在使用了这么多年徕卡M系统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一下我对这台相机的体验感受,包括大量在不同环境下的测试样片,以及一些第一视角的街拍场景。

徕卡可以是非常理想的拍摄工具,这取决于使用者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这条视频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这是我在节目里有史以来最丰富详尽的测评视频,时长会非常长,为了方便大家浏览,我把这条视频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

废话不多说,我们正式开始!

M10家族史

先简单介绍一下徕卡m10-R的一些基本参数。

M10-R是M10这个系列里面最新的一台,这个系列里面从发布的先后顺序来看是M10、M10-P、M10-M,后才是这台M10-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10,2400万像素全画幅的机身,机身更薄、更接近M6之类的胶片机身的厚度和手感。

并且在机顶增加了ISO拨轮,然后机身背面的按键布局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变得更加的简洁。

LV和电子取景器的操作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点在我之前在以色列拍摄的M10测试视频里有详细说明,大家可以点击右方链接跳转 。

M10-P,则是在M10的基础上增加了静音快门、触屏操控,取消了机身正面的小红标,变成了一颗大螺母。

Logo改成古典字体凹刻在机顶上,熟悉带P版本和普通版的徕卡粉丝对这些一定不陌生。

静音快门真的是让我差点就掏钱了,然而我还是忍着了!

M10-D,是M10没有LED的版本:

看起来更像一台胶片相机,但是它是一台数码相机,这是很酷的一个版本。

M10-M,这是M10-P的黑白版本,M是Monochrome的简写。

它的像素升级到了4000万像素,并且整个机身保持全黑的设计,连M10-P上的复古logo也取消了,非常的低调。

它只能够拍摄黑白,影调自然迷人,并且高ISO效果要比彩色版本的机身细幼无数倍。但如果你想同时拍彩色和黑白照片,这可能并不是你的选择。我就是这样的一位摄影师,以彩色为主,兼顾拍摄黑白,所以我并没有选择这款Monochrome。

当然,在已经拥有M10-R的基础上,我是不会反对再多一台Monochrome

M10-R,采用了4000万像素的CMOS。

而不是之前我们猜测的用徕卡SL2那块4700万像素的彩色CMOS;也没有用上SL2的Maestro III处理器,依然是M10、M10-P上用的Maestro II处理器、2GB的缓存。

所以这是我们需要考察的:

没变的硬件与4000万像素碰撞到底会不会拉胯?

像素高了之后,连拍会受到影响吗?

高感会变差吗?

对镜头的分辨率要求会更高吗?

那些5、60年代的老镜头在这台机身上的表现是不是就不堪用了呢?

宽容度怎么样?

色彩表现又有什么变化吗?

我们在后面的测试里面会一一揭开大家的答案。

在机身设计方面没有太多可特别说的,因为和M10的变化不大,我想特别指出的是ISO拨轮的bug问题。

最早的几批M10的ISO拨轮会出现失灵的问题,后来很快就已经得到了修复,之后的机器不会再有这个问题,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所以M10-R在这方面也不需要担心了。

真的担心的人,还是可以把ISO拨轮转到M后,用菜单来设置。

其实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ISO拨轮的设计,它非常复古,让我有种在用M3、M6的感觉。

并且很直观,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ISO全都在明面上,不需要进入菜单去调整,没有多余的按键,没有繁琐的操作,我想这才是徕卡M本来的面目。

对于这个小红标,我个人是觉得在黑色的机身上还是有点太显眼了,如果是M10-P那种设计可能会更得我心,也许我会把红标抠了,换一个原厂的黑标上去。

当然,也是有点心疼……

外貌协会

这次我买的是一台黑色版本的机身,因为M10开始机身的涂层有了改变。

机身前后部分采用镁,顶盖和底盖采用了黄铜镀铬材质,这个镀铬涂层非常坚固,也就是徕卡OG们喜欢的露铜效果其实是很难出现了。

而我个人认为这一代的银色涂层并不如M240那代好看,所以就选择了黑色。

我的4台徕卡,银色M3、黑色M6、银色M240、黑色M10-R,银色黑色我都爱,这搭配也挺合理。

只是一个小问题, 那几支银色的现行版镜头安装在黑色机身上并没有那么协调,倒是5、60年代的银色老镜头装着更合适些。

反正,个人喜好吧。但有两件事是我一定要做的,一是在快门按钮上装一个柔性释放按钮(Soft release):

另一个是换一根舒服的相机背带:

前者能减少手指按快门时的动作幅度,抓拍更敏捷,长时间拍摄,食指的疲劳感也更低一些;后者,背着时间长点就能体会出好坏了。

并且,与徕卡相称的品质感也很重要。

不得不承认,徕卡用户基本上都还是外貌协会成员,相机要好看,机身要好看,背带要有质感,摄影包也要能体现一个徕卡用户的基本素养——就是不是在买新包就是在买下一个包的路上。

当然,很多人被一台这么好看的相机对着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拒绝~

像素高了,文件小了?

M10-R像素为:4000万

分辨率尺寸是:7864 x 5200

一张DNG格式的照片:40-60MB

然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张128GB的SD卡,插入徕卡M10-R可以拍摄2900多张DNG格式,插入M240可以拍2300多张。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4000万像素的文件反而比2400万像素的要小??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M10这代机身是无损压缩DNG,不可以选择不压缩。但在M240上是可以选择压缩还是不压缩的。

刚才拍摄张数的结果来自于无损压缩的M10-R和不压缩的M240。

徕卡公司在发布M9的时候就说过他们的无损压缩DNG和无压缩DNG没有区别。当然,这是官方说辞。

无损压缩还是有压缩的,这个和无压缩是不一样的。

只是无压缩是把所有数据一股脑儿记录下来,无损压缩则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把同样的信息简化记录,从而降低数据量。从我最近这拍摄的几千张照片来看,好像并没有明显地能够感觉到压缩对14位色彩深度的DNG格式画质带来了什么影响,那就随它去吧!

如果你们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也欢迎给我留言,一起探讨。

黄斑对焦变得更难吗?

联动测距,黄斑对焦是一个古老而又有效的对焦方式。

M10-R的物理基线长度为69.31mm,有效基线长度为50.6mm,取景器放大倍率为0.73x。

在聊黄斑对焦之前,我想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对焦基线。

徕卡M系统采用的是一种古老但又可靠有效率的对焦方式。

一个三角形,底边固定,不管左右两个角度是多大,两条侧边总是可以在远处相交于一点;角度越大,交点离开底边的距离越远。所以只要知道了角度,就能计算出焦点离开底边的距离,也就是对焦距离,这就是最简单的三角函数关系。

我们来简单地演示一下,就能知道M10-R的对焦基线了。

两个红色激光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对焦基线。

这些早就已经被证实是效率非常高的对焦系统,尤其是在广角对焦上。在使用景深相对比较大的广角镜头时,测距对焦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徕卡M系统的优势。

而此时在EVF或LV模式下的峰值对焦常常会显示出一大片峰值区域,反而形成困扰。

虽然M10-R的有效对焦基线是50.6mm,比M240的47.1mm要长一点,理论上对焦精度会高一些。

但是对于中长焦镜头,尤其是光圈超过F1.4的超大光圈镜头,黄斑对焦的精度并不高,不足以支持像50/0.95这样景深极浅的镜头的精准对焦。

而此时,EVF或LV则能很好地发挥放大对焦或峰值对焦的优势。所以,你要根据镜头来选择合适的对焦方式。

另外一点则是人眼的分辨能力。

有不少人因为视力的原因,很难看清黄斑里的影像,对焦精度也就没有办法保证。

戴眼镜又可能看不全取景范围。解决的办法只有2个:

戴隐形眼镜

在取景器目镜上安装视力矫正镜片

顺便提一下这支VISOFLEX电子取景器的显示效果,比M240上的那一支要细腻太多了,更容易看清楚。

并且EVF也好,LV也好,响应速度也有极大的提升,让实时取景不再拖泥带水。

对镜头的要求

这次测试我使用到的镜头清单如下:

Leica Summilux 50mmF1.4ASPH(11892)

Leica Summilux 35mmF1.4ASPH(11675)

Leica Summicron 28mmF2ASPH(11672)

Leica Super-Elmar 18mmF3.8ASPH(11649)

Leica Summarit 90mmF2.5 (11646)

Leica Summitar 50mmF2 缩头

Leica Summaron 35mmF3.5 L口

铭匠 50mmF0.95ASPH

铭匠 50mmF1.4ASPH

铭匠 21mmF1.5ASPH

福伦达 Ultron 21mmF1.8ASPH

基本上是以现行版的镜头为主,加上几支5、60年代的老头,另外有几支第三方的镜头。因为徕卡镜头的版本众多,第三方品牌的M卡口镜头也是层出不穷,我没有办法穷尽,就主要说说手边这些镜头的使用感受。

首先现行版的镜头,比如50/1.4ASPH、35/1.4ASPH、28/2ASPH,在M10-R上表现都非常不错。

锐度不用担心,分辨率足以支持4000万像素的成像质量。

上图放大后截图:

紫边是一个我关注的点,我在一些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进行了对比试拍,无论是50/1.4ASPH还是35/1.4ASPH,本身确实都有紫边的情况出现。

但是无论是在M10-R还是M240上,紫边的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变的更多或更少。

但不可忽视的是,像素的提高,这些问题也随之放大一点点。

我在一些国外媒体上看到有人说M10-R和M10-M的暗角变得更加明显了。我也做了对比测评,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似乎也可以忽略不计。

徕卡官网推荐的50/2AA我手边没有,理论上分辨率更高,色散控制得更好。贵总是有道理的,如果你为M10-R配上这支镜头,没毛病。

5、60年代的老镜头,本身锐度不如现代的ASPH镜头,但是氛围感更好,焦外虚化也很有意思。

Leica Summitar 50mmF2 缩头

Leica Summitar 50mmF2 缩头

这些我在M240上就早已验证过,在M10-R上并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有对焦不准的瑕疵,像素的升高,当然会把技术缺陷暴露得更明显。

所以,在大光圈拍摄时,需要更加精确地确认对焦。

如果经验不足的话,收一档光圈拍,可能是个保守但稳妥的选择。

细节及疑问

细节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看到酒标上的细节确实非常不错,细节丰富,反差舒服。

在扫街的同时也能有更多的细节,当然是不错的事。

不过我也在静态对比中发现,比如像50/1.4ASPH这样的镜头,在光圈F8时锐度达到最高,F11开始,就已经有一点点因为光线衍射所带来的画质下降了。

这个情况是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

另外,由于细节真的是会受到手动对焦的精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大光圈下。

如果使用50mm以上的焦距,也会比较明显。

像素是个双刃剑,在带来更高的精度和细节呈现,更大的输出画幅,但是也同时放大了对焦不准,手抖等问题,其实是对使用者的要求更加高了。

在索尼之类的微单相机上,有自动对焦,有五轴防抖,很多人可以很轻易地拍出高品质的照片。但是用手动对焦的没有防抖的徕卡时,可能会翻车。

有关细节的考察我会再继续研究,但是从目前的拍摄结果来看,M10-R的4000万像素提升,很容易受到镜头素质、衍射、对焦失误以及手抖的影响,听起来好像不是很妙~

像50/1.4、35/1.4这样的镜头,它们的成像其实是OK的,但是好像还没有达到天花板,感觉还可以更好。

最近得到一些入魔的消息,徕卡好像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去更新50、35这些焦距新的镜头,未来徕卡镜头的设计应该会以满足4000万像素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吧,同时紫边更小、锐度更高、细节更丰富等等。

做这个测评真的很辛苦,还很费钱。大家如果觉得有帮助,请点赞留言转发,这是对我们内容输出者最好的鼓励,同时也欢迎大家锁定我们的频道,下一集节目,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