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粗糙的机器制品大量涌现,与传统手工制品精细、优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机器化生产逐渐取代了精工细作的手工业,这被人们视为对传统美学的践踏。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起生活中的美与艺术,现代设计由此诞生。

如今的设计脱胎于艺术,又超脱于艺术,利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理论、政治和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索艺术的可能性,并回应现实的需求。

不只是美感,道德、可持续发展、社会矛盾等更广泛主题的核心议题,都成为了设计要回答的问题。

从古典到包豪斯,从艺术到科学,从方法到理念……

设计在形塑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书的五感

“一本书摆在你面前,除了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它还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

——孙晓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联书店《新知》杂志美术总监孙晓曦 造就演讲

当人们知道孙晓曦是做书籍设计的时候,总是会问一个问题,“书有什么可设计的?”

事实上,书籍设计师要考虑要设计的内容太多了,小到一个订扣,大到整本书的封面,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

书籍设计师的工作内容

因为书的设计,不只是封面设计,也不单单是美化设计,而是要从整体出发,考虑书的“五感”。

一本书除了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还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

翻动书页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不同纸张材料的特点,那些薄的纸、厚的纸、粗糙的纸、光滑的纸、硬的纸、软的纸……每一种纸翻动的时候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味觉和嗅觉会被用在一些特殊内容的书上,比如说有一本书是说雪茄的故事,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雪茄的气味会扑面而来。

在电子阅读时代,纸质书仍然是我们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孙晓曦认为,书籍设计师所要做的,就是为书籍和读者之间架起桥梁,让读者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和书对话,和作者对话。

房子可以很小,但家要很大

“城市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城市。建筑和城市不能是有了越来越多的房子,却少了越来越多的家。”

——青山周平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青山周平 造就演讲

设计可以很小,小到一本书;设计也可以很大,大到一幢房子,一个家。

过去20年来,中国建了很多很多楼房。可在建筑师青山周平眼中,虽然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房子,却越来越失去了“家”的味道。

如何把“家”找回来?或者说,如何建造新时代的“家”?这是青山周平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建筑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空间设计,把这些年越来越稀缺的“家”的概念找回来。

家原本是一个总价三四百万,要贷款几十年才能买到的房子,这位建筑师希望能把它变成一件很简单、很轻松的东西。

比如把家变成一个6平米大小的盒子,里面是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外面可以摆些自己需要的家具。它有各种大小的样式,有屋顶可以打开的,也有上下两层的。还可以移动,当需要充电时,只需要把盒子推到地面预设的无线充电模块上。

这些盒子组成的社区也是百变的。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可以根据住户的需要不停变化。住在这样的社区里,我们可以把平时不用的物品摆在盒子外面,让大家共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北京的胡同一样,居民的家不仅仅是房产证上那十几平米的房子,整条胡同都是他的家。

人们把自己的桌子、椅子、凳子等等私人物件摆在房子外面,他们不用的时候可以给别人用,但不能拿走,那些家具已经变成半公共、半私密的东西。

房子可以很小,但家要很大。

厕所的故事

“社会问题就是设计问题。”

——刘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新 造就演讲

无论是设计一本书,还是设计一栋房子,设计师都要从“人”出发,考虑用户的感受和体验,为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

传统上对设计的理解,能把一个东西做漂亮,做好用,有很好的体验,能帮企业赚到利润,就是好的设计。但设计的本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提出对未来的愿景,核心就是解决问题。

污染、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农业等问题,这些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都是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同创新生态设计中心主任刘新就践行着这样的设计理念。

例如高层建筑工人一般都在墙根小便,因为20多层高的楼,为了小便一天上下好几次不太现实。

虽然工地上有盆有壶,也是一种解决方式,但不仅不方便,而且没有尊严,所以刘新带领团队为高层建筑工人设计了小便器,切实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针对西藏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等问题,刘新带领团队设计出了生态旱厕。厕所采用干湿分离设备,并配套无害化制肥车,输出液肥和粪肥,用于果树、草场、园林绿化,尽可能做到粪尿资源化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还设计了车载资源型临时厕所,厕位多,还有收集处理系统,最后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做有机肥。

设计的天性就是介入生活,不管大事小情,出一个解决方案,去做善意的设计。

设计拯救世界

“艺术关注的是浪花掀起的彩虹,而设计关注的是海平面是不是提升了。”

——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 造就演讲

设计不仅仅是书、房子、厕所这样的技,更是一种道,一种能改变世界的理念。

柳冠中提出,设计是第一智慧,它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酷的、时尚的、炫的东西,而是背后的劳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八六年、八七年柳老为华为做设计时,就对任正非提出了一个建议。不要从国外引进技术,自己去研究一下是什么人需要通讯,要什么样的通讯,再看看一个人的通信需求被哪些外因限制了,有没有解决办法。

因为美国的技术,英国的技术不一定能解决中国人的需求。

之后还给任老板发了一张图。

因为在柳老看来,通讯需求是共通的,外因限制要交给技术人员去攻克,设计师要做的是给技术出题目,不是跟着技术走,这才是设计的语言,设计的逻辑。

如今很多企业都没有这种设计的思维,都在那儿钻产品。但产品不是目的,服务才是目的。比如汽车, 我们要的是交通、出行,不是要车,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不是弯道超越,而是换道超越。

所以不能把设计当做生意,要把它当成一个战略。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 田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