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苏联坦克发展路线上多出了另一种线路,那就是打造外形极度低矮的坦克,通过降低正面投影面积提高存活率,同时把反坦克导弹等技术融入其中,288工程就是其中一种,不过它属于中型坦克,苏联在这一时期还研制了重型坦克的757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57工程就像是一个缝合怪物,因为它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其他坦克的味道”,车体方面使用了T-10M重型坦克的结构,而行走装置则使用了770工程的结构,炮塔为新研制,但其实也是围绕着那门125毫米口径火箭炮设计的。

坦克车体结构与T-10M几乎一致,整体布局或者动力、操作系统都没什么大变化。两者在装甲防护上有差异,其首上装甲只有76°倾斜角的98毫米钢装甲,不如T-10M的120毫米厚度;757工程的优势之一在于强化了三防装置,提升了在核生化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另外发动机改为带有喷射冷却系统的B-12-6F型12缸4冲程柴油机,能输出850马力动力,坦克机动性更强。

行走装置采用770工程的空气悬挂和液压机械传动,负重轮类似于T-55这类主战坦克,为5对大直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导引轮在前,没有托带轮。这样的行走结构让757工程具备了高速平稳行驶的能力,其机动性甚至略优于T-55,坦克战斗全重44吨,能达到65千米的最大时速。

757工程的主炮为一门只能发射火箭弹和制导反坦克导弹的火箭炮,火炮口径125毫米,带有辅助装弹机,使用气动控制结构完成炮闩开合。它的无控火箭弹采用高爆破片战斗部,反坦克导弹使用成型装药战斗部,导弹初速度能达到550米每秒,最大射程4000米,其5.5千克的战斗部能击穿500毫米均质钢装甲,战斗射速4~5发每分钟。因为车内狭窄,炮射导弹的长度又达到了1.5米,车内能携带的弹药很少,总数不超过30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就破甲能力而言,757的反坦克导弹性能确实优秀,不过它属于早期技术探索,导弹的制导方面就差强人意了,导弹很容易因为烟雾等失去目标。根据一些文章中的说法,导弹需要炮手将光束对准目标进行引导,那么它很可能就是激光制导方式,但这种技术在60年代才出现,757工程在50年代末出现,在1961年彻底终止,时间上有点不相符,因此可能是其他的某种技术。

147研究所也在为757工程研发新的“钻头”炮射导弹,它将炮口初速度提升到650~750米每秒,最大射程提升到9000米,不过这项研究没有最终成功。

坦克辅助武器为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炮塔顶部预计安装14.5毫米防空重机枪,不过在原型车上没有体现出来,车体后方还有烟雾发生装置,可以遥控控制。

车组成员为3人,驾驶员、车长和炮手,驾驶员位于车体前中部,车长位于火炮的右边,炮手在火炮左边。坦克内配置TU P-3对讲系统,对外通信则用P-113 VHF无线电台。

757工程的研制过程比较顺利,除了火炮性能还有待完善,其他方面基本达到了实用化的地步,然而它出生的50年代末正是苏联装甲武器大转变的时候,当时苏联确定了停止研发重型坦克的计划,很多在研项目都被砍掉,757工程虽然只有44吨,但是在它所属的科技线上确实算中型了,因此在1960年停止了研发工作,苏联将研发重点放在T-64身上。

按照当时苏联的传统,撤销的项目要么被放进博物馆,要么被销毁只保留资料,然而757工程在那之后就没有了身影,直到俄罗斯时代才在一个训练场发现了757工程样车,随后经过修复面向公众展示,但当初的技术资料并没有存档,以至于现在对坦克的部分技术都不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