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年轻人中一股“复古”的生活方式在回归,流行起了“零拷”。 疲惫的生活中必须用咖啡“续命”的白领们带着自用空杯上街“拷咖啡”,年省千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既然这份“精致”用“抠”才能达成,没什么必要:“每天少喝一杯咖啡,岂不是省的更多?”

有人说,这正符合当今的环保大环境:“这个挺好的,环保节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人羡慕:“这种氛围真的很好。”

“抠”出来的精致,到底图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零拷”生活又回来了

所谓“零拷”,本是上海话,“零卖零买”的意思,购买单位较小,可以按需购买。经济生活不够富足时,油酒酱醋等都要带着自家容器去“拷”,打酱油也就是“拷酱油”,还有“拷雪花膏”“拷墨水”等。曾经是个“万物皆可拷”,也只能“拷”的时代。

(图片来源:《邳州四户老照片:那年那月》)

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各类商品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包装日益精美方便,随取随用。“零拷”生活的复兴,早已不同于往日意义。

“精致抠”:忠于自我的消费解放

咖啡爱好者每天带杯子去“拷咖啡”,每月支出减少上百块;

大学生自带饭盒去食堂“拷饭”,省下饭盒费用;

手帐爱好者带着分装板“拷贴纸”,同样的价钱享受更多贴纸样式;

彩墨爱好者“拷墨水”,昂贵的一瓶进口墨水可以让好几个人“分装体验”;

甚至香水也能“拷”,比买小样还省钱。

“实际上,一个分装已经够用好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青春上海)

既要追求生活品质,也要尽量节约、避免浪费。这种“精致抠”的消费观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精致抠”对于被消费主义的焦虑裹挟的年轻人来说,可以堪比一场忠于自我的消费解放,真实、坦然地承认自己的需求,在省钱和精致间达成平衡。

其实几年前,星巴克就推出了自带杯子可减免几块钱的优惠,但是不少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真的带杯子去“拷咖啡”。

有网友说:“带过一次杯子去,觉得前台小姐姐和其他顾客会觉得我很‘抠’,很计较,于是就再也不带了。”

而现在,一个人往往带动一整个办公室过起“零拷”生活,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放着属于自己的杯子。

可见,年轻人喜欢“零拷”生活,不只是为了图几块钱的便宜,而是这种节约更能带来一种“做人家”的成就感。“做人家”,吴语里就是节约、会过生活的意思。

比起盲目的“囤货”和追求超出自我负担的消费,“精致抠”既保留了对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减轻了物质浪费时产生的焦虑和内疚。

“拷”个咖啡的功夫,就身体力行地加入了环保事业,也让单调的生活充满一点“英雄主义”的快乐。

“拷”出来的安定与幸福感

现今复归的“零拷”生活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一种选择。这种“精致抠”省了物质,反而反哺了精神。

“零拷”的生活方式所体现的“只取所需即可满足”的心态像是一场更加生活化、易实现的小型“极简主义”。日本一位极简主义者丰田克也曾说:“搬家时,我很惊讶自己有这么多东西。时间流逝中,人们买东西又丢掉东西,却对东西毫无感觉”。

“对身边事物毫无感觉”甚至常常感到疏离,是不少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对大城市的白领们来说更是如此。而自带杯子“拷咖啡”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何能唤醒麻木,激发人的幸福感呢?

日本著作《源氏物语》曾很好地体现了一个“物哀”的概念,“物哀”,简单来说就是“真情流露”。对身边的一草一木、生长和消亡、人和事物都有敏感而温柔的共情。

而现代人“物哀”的能力却总在消退。物欲增长,资源膨胀并非产生心理的富足,而是使人产生心理上的麻木。

心理学认为,个体是人类更容易同情和理解的单位,人对数字的意义并不敏感,对个体意义更敏感。随着数字越来越大,它们对我们个体的意义就越来越小。

信息与物质资源过剩时,注意力会被稀释,同情心会被消耗。我们对生活产生感受上的麻木和疏离,就是被过多刺激而产生的自我防御和心理疲劳。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比起一次性的崭新纸杯,我们也许更喜欢那个每天都用的专属旧杯子。工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成为日常时,“零拷”生活提供了一个契机“返璞归真”。

而“零拷”所体现的个性化、精准化、具体化,既体现着不断精进的生产方式,也是年轻人追求情感满足的尝试。

人与某一个具体的物品间建立长久联系的归属感,对当今的快消生活而言,反倒是一份安定的慰藉。甚至相比于不断变幻的事物和流水般的身边人,“旧物”与“我”的关系更为永恒。

这样看来,“零拷”生活不止省钱和环保,而是真的“精致”啊。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