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894 年6 月24 日日本海军常备舰队主力舰只撤离朝鲜,到7 月23 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从佐世保出发重回朝鲜,这段将近一个月的力量真空期,实际上是历史赐予北洋海军的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

由于中、日、朝三国间的独特地理关系,在地处中日两国之间的朝鲜半岛建立前进基地,对双方海军来说都具有格外重要的战略意义。倘若日本联合舰队能在朝鲜半岛西海岸设立前进基地,聚集大规模的作战舰只,就能直接面朝黄渤海地区,威胁中国海岸线,而将日本的本土彻底变成后方。1894 年6 月,日本大本营确定要在朝鲜西海岸抢占一处海军临时根据地,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同理,如果北洋海军能够将基地前设至朝鲜半岛的西海岸,甚至进一步前设至朝鲜半岛南端的济州岛等岛群地区,然后集结主力军舰于此,则能直接面朝日本本土的九州方向,控扼济州海峡,从海路上将中国的渤海地区乃至朝鲜西海岸变为后方,直接威胁已经登陆朝鲜的日本陆军的濒海侧翼,同时威胁日本本土通往朝鲜的海运线。

1894年6 月24 日,日本常备舰队主力军舰从朝鲜撤离后,北洋海军获得了快速达成这一目标的良机,此时只要将主力作战舰艇向朝鲜西海岸大规模集结,就能对日本海、陆军造成巨大压力,并对日本海军未来的作战行动构成干扰。然而这一时期,北洋海军却并未再向朝鲜加派军舰,甚至原派驻朝鲜的“镇远”等军舰也于7 月1 日由林泰曾率领,几乎全部从朝鲜撤离(在朝鲜仅留巡洋舰“扬威”、炮舰“操江”),以至于朝鲜沿海出现了一段中、日两国主力军舰都不在的特殊真空时期。

(上图)北洋海军牙山登陆场警戒小队队长舰“济远”。照片摄于1894 年5 月北洋海军在大连湾操演期间。摄影:[ 俄] 帕维尔·杜尔诺沃

在朝鲜集中主力舰艇的设想,实际上林泰曾在6 月22 日率领“镇远”等舰到达朝鲜仁川后不久即有考虑。当时,林泰曾对仁川、牙山等地进行了实地查看,随后向李鸿章提出了继续向朝鲜集结军舰、加派鱼雷艇,将更适合舰船聚泊的牙山作为锚泊地,乃至主动袭击在朝日本舰船的设想。20而在此之前,曾担任过驻朝军舰队长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则向李鸿章汇报了另外一个计划,面对战争的危险,方伯谦也主张北洋海军的舰船主力应该集中、不应分散,不过方伯谦认为朝鲜海岸过于危险,应将北洋海军的主力从朝鲜收缩回威海、旅顺,“聚各船于威海、旅顺,有事则全队出北洋游弋,若遇倭船,便于邀击”。

围绕林泰曾、方伯谦提出的这两种意见,李鸿章与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通过电报进行协商。李鸿章对中日两国在朝鲜的争端,仍然抱着以外交解决的幻想,内心并不愿意选择激烈的主动军事动作。在这种背景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也不赞成向朝鲜前出集结舰船,同时还担心驻在朝鲜的“镇远”等部分优势军舰,在开战时会被日方袭击,“万一失和,日必要截”,他也认为应当将主力军舰从朝鲜撤回威海。22丁汝昌的意见立刻获得了李鸿章的赞同,于是北洋海军在6月30日正式做出了将在朝鲜的“镇远”“济远”“广丙”等主力战舰撤回威海的退避性决策。

李鸿章、丁汝昌之所以决定将在朝军舰全部撤回本土军港,而没有考虑将北洋海军主力全面派向朝鲜以抢占先机,实际上还有一个在当时难以直接摆上政治台面明说的原因,即二人对北洋海军的战力都存在深深的担忧。作为北洋海军建设主管者和指挥者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海军提督丁汝昌,都深知北洋海军舰船老旧、难当大战的真实情况,因而在决策上有着很难向外人道的重重顾虑。

从6月中旬朝鲜局势紧张开始,到7月北洋海军在朝主力军舰收缩回威海、旅顺,再到7月中下旬,北洋海军实际上也进行了一段为期大约一个月的紧张备战。舰船装备新、人员熟练度不足的日本联合舰队在备战时偏重加强训练,而舰船装备老旧的北洋海军在备战时则主要着眼于加强舰船的战斗力。

军舰长期处在水中,水线之下的舰体表面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凝结海生物及局部锈蚀等问题,这会降低军舰的航速,影响舰体的寿命,因此必须要定期进入干船坞,离水维护,将水线下的舰体表面刮磨干净,重新刷漆。北洋海军以往是每年制定计划,安排各军舰逐月陆续入坞刮洗,1894 年6 月中下旬开始,随着朝鲜局势日益恶化,北洋海军决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部分亟待入坞的主力军舰进行集中刮洗坞修。中国北方能够满足北洋海军舰船坞修条件的干船坞仅有旅顺大船坞一座,各舰船必须排队依次进坞,为了节省时间,丁汝昌在请示过李鸿章后决定,各舰刮洗完船底后只油刷快干油漆,以便尽快出坞,为下一艘军舰腾出空间,力争做到每五天时间完成一艘军舰的坞修。7 月1 日,“致远”舰首先入坞,随后“来远”“经远”“平远”“定远”等舰依次到达旅顺入坞,至7 月下旬这4 艘军舰大致都完成了坞修作业。

和坞修工作同步,北洋海军的一些主力军舰上还进行了备战改造和添加火炮的工作。

其中进行备战改造的主要是北洋海军的核心主力——铁甲舰“定远”“镇远”, 改造工作分别在旅顺和威海刘公岛由两地的机器局施工。经北洋海军德籍洋员哈卜门(Heckmann)指导, “定远”“镇远”二舰将主炮台的封闭式炮罩拆卸上岸,从而拓展主炮的视界,同时解决火炮发射时炮烟弥漫在炮罩内不易散出的问题。为了防范炮罩拆除之后处于露天状态的主炮发生锈蚀,又由旅顺机器局制作了专门的帆布罩。

北洋海军军舰加装火炮的作业开始于7 月的中旬。7 月17 日李鸿章指示将原本用于胶澳炮台的10 门格鲁森53 毫米口径火炮、8 门哈乞开斯5 管37 毫米口径机关炮及其弹药全部调拨给北洋海军使用,另由旅顺机器局迅速赶造上述火炮的舰用炮架。267 月21 日,北洋海军派出的“康济”舰在胶州湾领到这批火炮弹药,随后立刻将其运回威海,以充实北洋海军部分主力军舰的火力。27 其中的格鲁森53 毫米炮分别加装在“定远”“镇远”“经远”“来远”等舰上,哈乞开斯37 毫米5 管炮的具体加装情况不详。

此外,由于经费紧张,北洋海军为了节省开支,自1890 年后将部分舰艇置于长期封存状态。随着朝鲜局势吃紧,丁汝昌在报请李鸿章批准后,与大沽船坞和旅顺基地协商,从7 月1 日开始陆续安排了鱼雷艇“福龙”“右一”, 蚊子船“镇北”“镇东”等舰艇的启封就役和人员编派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北洋海军军舰“威远”号

甲午战前,北洋海军的燃煤供应主要依赖唐山开平煤矿,而开平煤矿所产的燃煤只能先通过铁路运输到天津后再海运到达北洋海军的威海、旅顺、大连湾等基地。中、日发生战事后,海运一旦受到威胁,北洋海军就会有燃煤供应被切断的危险。

由于当时开平煤矿的新任总办、原醇亲王府管家张翼为盈利考虑,将开平矿所产的优质燃煤出售商用,库存的燃煤多是散碎的劣质煤。当李鸿章要求向威海等地紧急输送大批燃煤时,开平矿根本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开采出足够的优质燃煤,仓促之间只得把一些积压的劣质煤也凑数运给海军,“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汽力,兼碍锅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多次就燃煤的质量问题向开平煤矿提出交涉和批评,然而并无积极效果。

就在北洋海军开展备战工作的同时,朝鲜局势不断恶化,进入朝鲜的日本陆军规模日益扩大,且占据了朝鲜京城周边的各个要地,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外交交涉也陷入僵局。

本文摘自《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