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起义前,广西桂平县的金田村是个闭塞的小地方,全村共计600多人,但只有三个姓氏,分别为谢姓、韦姓、黄姓。其中谢姓人最多,有300余人,韦姓次之,有接近200人,黄姓只有100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韦姓家族最富有,当然,这主要是靠韦昌辉家支撑着门面。韦昌辉之父韦源玠持有良田260亩,年产稻谷6万斤,同时还放高利贷,做小生意,操持季节性榨油业和贩牛等等。按道理,韦家人多钱多,日子应该过得不错,在金田一带也应该好混吧。但事与愿违,韦昌辉父子逐渐混不下去了。

韦家和金田一带的乡民们和地主同僚们的关系都不好。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韦家(客家人)是外来户,近几代才从广东迁来,对比而言,谢姓等可称土著。韦家突然成了暴发户,家大业大,自然受到当地人的嫉视。

另外,就是韦家自身的原因,韦源玠偏偏又是个守财奴式的土财主,一毛不拔,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的重修宣里新墟三界祖庙碑记中所载,修三界祖庙时,捐钱最多的有十四两,一两以上的很多,最少的则为三钱,而财主韦元玠捐款四钱(约人民币5元,不能再多了)!因此,乡民都鄙视他的吝啬,其他的地主财主也都不拉他进圈子,他很孤立。

如果这是在一个不太黑暗的朝代,韦家也许会默默无闻地继续生活在金田小山村,山风也吹不起多大声响。但是,晚清的官府却无比黑暗腐朽,桂平县的催粮官姓骆,骆大人扛着一杆鸦片枪,下到乡村四处催粮。

韦家是大户,像以前一样缴纳了粮食,过秤入官仓了,但是粮票一时半会没拿到,第二天,骆大人来到了金田村搞监督,查粮票,指责韦元玠没纳粮,韦元玠和韦昌辉气愤不已,但是民不敢与官斗,只好再次缴纳粮食,够冤!

事后,韦元玠悟出个道理,穷斗不过富,富斗不过官。于是,培养韦昌辉读书,希望他通过科举做官而出人头地,再不受那些鸟气。韦昌辉不是穷人家的孩子,学费不成问题,但他天资一般,考了很多次,秀才也没能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韦昌辉总算是有功名的人了,总算处于绅衿之列了。韦元玠决定大大地庆祝一番,震慑一下那些瞧不起韦家的乡邻。恰好韦元玠七十大寿,于是在门前过上了一块新匾,匾上镌刻四字:成均进士。

顺便解释一下,“成均”指的是清代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成均进士”与科举考试中的进士无关,清代泛指进入国子监(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监生”。

韦家挂这块匾除了炫耀和虚荣,也算不上不妥。但这风头盖过了当地的真秀才兰汝鉴,并且这个兰汝鉴恰巧又是个平日恨韦家且品质低劣的小人。于是,兰汝鉴想出了一个毒计。他伙同桂平县衙的朋友邓茂才,半夜把韦家匾上的“成均”二字铲去,用红油填好。

第二天一大早,邓茂才就到韦家质问:“你何等功名,竟敢立进士匾额?” 立刻把韦源玠抓进新墟团局,兰汝鉴早就和团局及县衙的人沆瀣一气,于是,一致咬定,要罚韦家白银三百两。没交钱之前,韦源玠被关押着。

更糟糕的是,这段时间那个催粮的鸦片鬼骆大人“不巧”也来到新墟,而且烟瘾发作,到处找钱买鸦片。烟友兰汝鉴又给骆大人想了个妙计,于是,他俩以官衙身份来到韦家,拽着韦源玠的事情趁机讹诈勒索,韦昌辉不敢得罪他们,只好忍气吞声地给了几十两银子打发他们。这还没完,附近的一些地主和恶人也趁机来韦家找事,韦源玠父子不堪折磨,只好乖乖地缴了那三百两白银。

更重要的是,萧朝贵等看到了韦家的家产和他们的绝望处境,于是积极地劝韦昌辉加入组织,韦源玠和韦昌辉正愁没地方出气,于是带着被逼上梁山般的无奈,举家加入了这个组织。这个组织后来发展为太平天国。

韦家最终乘着太平天国这艘船走出了金田村,清军随后烧毁了韦家那200多间房屋,从此,金田村里的韦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