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本期这个标题,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扫地也能悟出诗来?没错。毕竟咱们的诗僧们,写诗从来就是靠一个“悟”字。

北宋高僧白云守端,夜里看到一只苍蝇,能写出“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至今都是禅诗中的金句;唐代高僧本寂,冬天烧火取暖时,悟出了一首《焰里寒冰结》,短短20个字不是高手很难完全理解,却一样成为了流传千年的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这些例子,我们再来看这首名叫《扫地》的诗作,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这首诗的作者名叫齐己,是唐代著名的诗僧。其存世的诗作颇多,仅《全唐诗》就收录了他的800多首诗作,数量在唐代位居第5。

齐己本出生在大伪山的一个贫寒农家,自小就过着替人放牛的生活。小小年纪的他很有悟性,靠自学认识了很多字。没事的时候,他就一边放牛一边拿着树枝在地上写诗。这些诗作虽然水平不高,但却有“青水出芙蓉”之美,很快就吸引了山上同庆寺里慧寂大师的注意。慧寂觉得他很有天赋,便收他为徒,从此齐己便成了寺里的和尚。

生活有了保障后,齐己开始创作大量的作品。这首《扫地》是他入寺没多久时,那时候这个小和尚才上山不久,在寺里还没什么地位,但就算是扫地他也能悟出禅诗来,我们来读一读:

《扫地》
(唐.齐己)
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
敢望来客口,道似主人心。
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
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这首虽然句句都是大白话,无一高级词,但读来却颇有禅意,这也是其能流传1000多年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两句写扫地这个客观事实,每天都要打扫,就是为了不让地面沾上尘埃。这里其实提到了两个动作,一为“扫”,一为“洒”,这并不是说先扫后洒水,这不太符合常理,所以这其实这是一个重复的动作。

三、四两句,由扫地写到了禅心。再小的微尘都能扫尽,但入了人心的凡尘呢?是否也一样能通过“日日扫复洒”能洗涤干净?这是小和尚在思考的问题。

五、六两句,他在思考这些时,看到了地上的青苔,于是这个问题也就变得不用再纠结了。任时光如何匆匆,青苔却依然扎根于寺林深处,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过。和它相比,门前的这地面也是如此,扫与不扫它的方向都没有改变,门前那条小路通往的就是那片疏林。

“苔依润处深”和“一径入疏林”在这首诗里,其实都是喻指诗人心中追求的佛法真谛。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追求里,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地上的纤尘、心中的凡尘,其实都影响不了它,这就是此诗中包括的禅意。

我们不是高僧,所以对此诗中的禅意很难理解得十分深刻。但抛开这些,仅从诗作本身来看,它在唐诗中也算是一首高水平之作。

首先,全诗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式的美感。小诗人能篇都没有直接抒情、议论,他所有的感悟都是藏在景物和叙事中的。为了把感悟说清楚,他选取了蚁、门、苔、林等多个意象,每一个都有象征意,所以读来颇为耐人寻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在结构上来看,虽然看似有些乱,但它是符合诗人的思考顺序的。由扫地引出纤尘,再引出自己的思考,最后回到扫地这件事上得出结论,一气呵成。

小小年纪的齐己,就能有这样的悟性,同庆寺的老禅师也确实没有看走眼。在此后的时间里,齐己刻苦研究写诗,没多久他就成了寺中一流的诗僧。为了更上一层楼,他更是四处找名师请教,甚至为了一个字当场拜郑谷为一字之师。因为这样的坚持,最后郑谷成为了唐代顶级诗僧,受到了当时众多文坛名家的推崇。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再找一些他的作品来读一读,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