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多个网络平台上流传一份红头文件。文件标题为《灵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的通知》。灵山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副局长、《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劳德联19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确认,《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的成立是属实的,现在正处于搜集资料进度,具体完成时间看工作进度。

此事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官方回应称,这一名称是直接沿用了钦州当地一个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系列推文的标题,显得不够严谨和严肃,目前该工作组名称将更改为“武利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虽然工作组改名了,但并没有表示要放弃《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研究

近年来,关于历史名人故里之争上演了不少“大戏”。一些地方在没有争夺历史名人故里机会的情况下,就千方百计向某些名人身上靠。如果连靠的机会都没有,就想办法与名人的父母亲戚尽量发生链接,以便拐弯抹角借名人这棵“大树”来“乘凉”。尽管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啃老”,受到舆论质疑批评,但有的地方仍热情不减。

灵山县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挂帅的工作小组,来研究《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这一历史文化课题,可见相当相当的重视。原因是,一旦研究发现武则天她妈在钦州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可以利用这种故事开发景区景点,研发文创等产品来扬名赚钱。也就是说当地研究《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的目的,是想把武则天她妈变“摇钱树”。

但是这种耗费人力财力的研究,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一方面,现有资料中关于武则天的内容很多,但她妈杨氏的史料很少,连其名字都无法查证,更别说挖掘更深的东西。那么通过研究《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能否发现有史料价值的东西很可疑。如果研究很长时间没收获,显然对纳税人难交代,也将成为“文化啃老”的另一笑话。

另一方面,即使研究发现了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的一些蛛丝马迹,并以此为依据大搞旅游开发,游客也未必买账。因为游客对武则天个人感兴趣,未必对武则天她妈那么关注,原因是武则天她妈长期缺乏史料支撑,个人知名度、影响力并不大。当一个历史人物连其名字都无法查证,且只有在钦州的一段史,有多少游客感兴趣很可疑。

即便是大红大紫的历史人物,也不是其每段历史或每个故事大家都感兴趣,依据历史故事开发的景区景点大家也不一定买账。比如被住建部点名的大型关公雕像,是根据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建造的。这里只讨论效益问题。据悉,花费1.729亿建造的关公雕像作为关公义园的核心景观吸引游客,但营业四年总收入不到1300万元。

如果连关公的故事都不能产生良好效益,武则天她妈在钦州的那点事儿即使能查证,也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作为地方政府,不能用赌博式的想法搞开发,相关研究必须慎之又慎。作为一般研究或者民间研究《武则天她妈在钦州》未尝不可以,但作为官方投入不少人力财力研究,就值得商榷。不妨在研究之前先问问民意。

据说,灵山县还是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中国养蛇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再加上该县还有峰山风景名胜区、大芦古村文化生态旅游区等旅游产业,只要把这些现有的独特的产业做好做足,就足以让该县“县强民富”了,没有必要再千方百计围绕武则天她妈大做文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