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日:衢地要冲,兵家必争,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色列的地缘战略。)

中东乃“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为交通枢纽,是兵圣孙武所谓的“衢地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以色列孤悬于伊斯兰世界,一面靠海,三面皆敌,乃兵法所云之“死地及围地”。

以色列处死地则敢于死战,处围地乃出奇谋。

以死战求生存,以奇谋(战略+外交;中东战争从来不全是是阿以之间问题,中东每一件重大事情都有世界超级力量的影子。)求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色列的扩张。)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惨胜,虽然从抢占了阿拉国6700平方公里,面积扩展到了2万多平方公里。但缺少战略纵深的窘境依然没有去除,四面皆敌,一次大败便面临灭国的风险。

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

第三次中东战争是阿以战争中的转折之战,此战后以色列获得了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均势。

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日战争后以色列控制的区域。)

六日战争后,阿拉伯联军大败,但阿拉伯国家积极筹备准备复仇。

战前,埃及和叙利亚做了充分的军事外交准备。

战前及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得到了苏联及几乎所有伊斯兰国家的支持,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空军曾装扮成以色列空军参战),欧洲国家保持中立。

(正在前线视察的叙利亚前总统 哈菲兹-阿萨德)

战前实力对比:以埃及叙利亚为主的阿拉伯联军军队57万人,坦克4000余辆、作战飞机1000余架。

(战前以色列常备部队。)

以色列常备军11.5万余人,预备役20余万人。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500余架。

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及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发起了对以色列军队的突然进攻。

战争的头一至两日经过周密准备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的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还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攻击埃及军队。

10月24日,在美苏的强力介入和压力下,以色列被迫和阿拉伯联军停火。

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死亡8500余人,损毁坦克2200余辆,损毁飞机约440余架。

以色列:死亡2800余人,损坏坦克850余辆,损毁飞机约110余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及总统萨达特。)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

a,埃及意识到无法在军事上消灭以色列,埃及总统萨达特在美国的斡旋下,埃以在1979年签署了《戴维营和约》。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换取与埃及的正常关系与长久和平。

埃及也因此被从阿拉伯国家联盟里驱逐。此前埃及一直被当成“阿拉伯国家里的领导者”

(阿拉伯国家联盟。)

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

(石油输出国组织。)

b,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沙特的领导下,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

总之,以阿战争由于有以美国为首的区域外力量的参与,只是一场有限战争,不可能有真正决定性的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