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近日,英国《泰晤士报》炒作解放军曾在中印边界班公湖地区“使用微波武器逼退印军,一枪不发夺回山头”的说法,引发外媒关注。而印度军方18日迅速在推特作出否认,抨击报道”毫无依据”,“假新闻”,印度媒体大量转发。

《泰晤士报》当地时间17日在网站发文,标题是《中国将拉达克中印‘战场’变成‘微波炉’》。文章援引中国某知名学者近日在演讲中的说法,称今年8月底,解放军为夺回中印边界西段班公湖南岸被印军非法强占的两个山头,使用了微波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晤士报》称:中国将中印边界地区的战场变成“微波炉”

报道称,解放军当时奉命从印军手中夺回山头,同时基于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共识,上级要求不许开枪。前线部队就此想到了微波武器这个“奇招”。“在山底下放微波,把山顶变成了一个微波炉。”

“山顶上的印军一刻钟以后全部开始呕吐,站不起来,跑了。最终解放军将山头夺回。”

《泰晤士报》称,微波武器的工作原理类似微波炉,照射人体时加热皮下的水分子、制造剧烈疼痛,这种武器射程最多能达到接近1000米。

而根据公开资料,微波武器又叫射频武器或电磁脉冲武器,其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去攻击和毁伤目标,通常在远距离上对军事目标和武器的光电设备进行干扰,在近距离上实施杀伤有生力量,引爆各种装药或直接摧毁目标。

除了中国外,美国、俄罗斯也已经研制出类似的非致命性微波武器。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今年9月透露,计划就使用高能激光与微波的定向能武器开展研究。

美国陆军曾在阿富汗部署用于群体管控、巡逻的微波武器“主动拒止系统”(ADS),但未实际投入使用

《泰晤士报》文章发出后,得到了《澳大利亚人报》,以及英国《每日邮报》、《太阳报》等多家外媒的转载,其中不乏夸张与抹黑,并引发外国网民议论。

澳大利亚“新闻”网站记者就在副标题中形容,微波武器“相当于把人活活烤熟”。英国《每日快报》更是在标题中渲染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使用“可怕的武器”。

英国防务新闻网站Shephard News编辑戈登·亚瑟认为,尽管印度政府否认在边境地区遭到微波武器攻击,但中国“无疑具备”使用微波武器的能力。他认为,如果报道属实,这将很可能是微波武器被首次运用于实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印度军方当地时间17日很快对这一说法作出否认,包括新德里电视台、《印度快报》、Times Now等印媒纷纷转载。

《印度时报》报道,一名印军高官否认了有关媒体的说法。印军推特账号也抨击报道是“假新闻”,“毫无依据”。还有印度官员宣称,这一说法是“中国的心理战行动”。

相关推荐

莫迪在边境放话"攻击"中国:不要利用印度的容忍

14日是印度排灯节,综合印度新德里电视台、《印度时报》报道,当天,印度总理莫迪在一次演讲中不点名地攻击中国,他抨击所谓的“扩张主义”势力展现出一种“属于18世纪的扭曲心态”。莫迪还警告部分力量不要利用印度的容忍,他称,如果边境受到威胁,印度士兵将给出“激烈回应”。专家15日对环球网表示,莫迪发表这番言论,一是在给士兵鼓气,二是配合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表演,甚至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带节奏”,攻击、抹黑中国和巴基斯坦。

新德里电视台报道截图

新德里电视台报道提到,14日当天,莫迪在位于拉贾斯坦邦杰伊瑟尔梅尔的战略要点隆瓦拉哨所(注:位于印巴边境地区)与士兵共度排灯节,他在演讲中称,“印度信奉一种理解以及让他人理解的政策……但如果有人试图考验我们的决心,那么这个国家将会给出激烈回应。”

莫迪在隆瓦拉哨所/图自新德里电视台

新德里电视台认为,莫迪在演讲中对中国进行了微妙但意味深长的“抨击”。他在讲话中声称,“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我们的士兵保护我们的边境。印度已展示出它有实力以及政治意愿,能够对那些挑战它的国家做出适当的回应。现在全世界都知道,印度不会在其利益问题上妥协,哪怕是一丁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迪在讲话/图自《印度时报》

《印度时报》也报道称,莫迪对中国进行了抨击,但没有点名。他声称,世界受到“扩张主义势力”的困扰,“扩张主义表现出一种属于18世纪的扭曲心态”。

针对莫迪发表此番讲话的用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表示,莫迪在哨所内向印度士兵发表讲话,具有典型的“打气”之意。

刘宗义说,莫迪出此类言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7月在访问所谓 “拉达克地区”时,莫迪就抨击过所谓的中国“扩张主义”。

这次莫迪虽未点名中国,但印媒解读认为他就是在攻击中国,对此,刘宗义表示,莫迪实则是想抹黑中国,推卸自身责任;同时在边界对峙问题上继续向中国施压。

“现在的特朗普政府,特别是像蓬佩奥等人,最喜欢听(印度此番说辞)。实际上,最近,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印度一些前高官和现任高官就开始‘带节奏’。由于经济上美国对中国采取‘脱钩’的‘去中国化’政策,印度在‘去中国化’方面甚至跑到了美国的前面,比如封禁中国一百多款APP。印度有关言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挑起中美两国真正陷入‘冷战’。”刘宗义认为,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包括印度前高官、现高官在内的不少政客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不断攻击中国,有给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拱火”的意图,同时也希望借此获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印度终于扛不住了!大批武器军人集体撤退,饥寒交迫下彻底认怂

专家:遏制中国是巨大错误 莫迪或成印度历史罪人

导读:11月5日,谈了八年的RCEP终于签署! 作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RCEP的签署对区域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游离于RCEP之外的印度又有哪些算盘? 围绕这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

【采访/观察者网 吴立群】

观察者网:RCEP谈判可谓是漫长而曲折的。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哪些因素使得各方能够凝聚共识,最终下定决心签署RCEP?

刘宗义:相关成员国去年就已经明确,今年一定要签RCEP。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严重冲击。亚太地区的国家都有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的需要,都盼望RCEP的达成,能使自己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这是一个背景。

另一个背景就是所谓的“逆全球化”。逆全球化进程从前几年就开始了,在美国、印度这些国家看来,它甚至是一种“去中国化”的过程。面对这种经济逆全球化的过程,大家都觉得必须把这个事情搞成。

在经济全球化遇到逆风浪的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获得发展。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北美、欧洲都在推波助澜,并且这些地区之间也在进行跨地区的合作。所以,对于亚太国家来说,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十分必要。

签署RCEP还有一些主要推动国家的因素。奥巴马政府时期提出TPP,将中国排除在外,所以我们中国特别希望推动RCEP,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它是抗衡TPP的一个途径。如果拜登上台,美国有可能重新加入CPTPP。在这种情况下,达成RCEP就很有必要。这是我们战略上的一个考虑。

对于日本来讲,日本也希望加强和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特别是中国,因为中日之间没有自贸协议,而RCEP实际上是中日之间的第一个自贸协议,尽管它是多边的。

对东盟国家而言,因为这些年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逐渐增强,他们也担心这种价值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疫情之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这些国家的行为,使得他们对中国感到更加放心,也更愿意签署这类协议。

另外,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意愿。特别是澳大利亚,现在抱怨中国对他实行经济制裁。如果RCEP通过了,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贸易也更有保障。

总的来说,RCEP对于各个成员国来讲都是一种保障,也是维系地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的一种保障。

11月15日,李克强与各国领导人共同出席并见证RCEP签字仪式,商务部长钟山代表中国在协定上签字。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观察者网:在我们的“十四五”规划中,“双循环”是个关键词。如果RCEP成功签署,在“双循环”的层面上,会给我们提供哪些机遇?

刘宗义:我们为什么提双循环?一是面临国际局势和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是内需驱动为主了。我们当然还要继续扩大内需,但是我们的消费在GDP中占比已经相当高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的经济交流,更多是对内部经济发展的补充。

当然这个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中国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并且继续提高我们的开放水平。而RCEP是中国继续开放的一个证明,也是中国向外界继续开放的一个步骤。协议签订之后,对我们原材料的供应和我们的出口市场也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观察者网:去年印度宣布退出RCEP。游离在RCEP之外,对莫迪和印度而言,意味着什么?

刘宗义:这意味着印度将失去一次关键的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机会。中国过去40多年之所以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主动拥抱、融入经济全球化。通过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外部资金技术的输入,通过我们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了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成就。

但是对于印度来讲,情况很不一样。去年我们分析印度退出RCEP的原因时,一个认识是印度国内很多利益集团反对这个事儿,他们想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害怕本行业受到外部冲击,所以反对印度加入RCEP。莫迪和印度人民党为了确保选票,只能作出让步。刚开始我们是这么理解的。

当然,他做出这种选择跟此前提出的“印度制造”、“自力更生”口号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害怕本国市场受到中国和东南亚商品的冲击,因为他们的工业制成品没法跟这些国家的工业制成品竞争,所以印度要确保自己的工业化和产业发展,确保国内市场。

当时,我们就看到苏杰生和印度商工部长高耶尔一个劲儿地在国际场合批评中国,说中国跟印度之间的这种贸易逆差是不公平的。而中国在RCEP当中占据核心地位,这更是印度不可接受的。

但是,从去年到今年这一整年印度对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和他们所推动的“去中国化”进程来看,我觉得印度可能是有更深远的战略考虑。他的战略考虑是希望跟中国脱钩,他不想融入以中国为中心的这种区域一体化,他想另立门户,在美国和西方的帮助下,建立一条新的能够取代中国的价值链和产业链。

我们看到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美、日、澳、印加上韩国、越南、新西兰这些国家的外长每两周开一次会议,他们讨论的不光是如何应对疫情,更重要的一个事项是如何在中国之外建立一条更加安全、更加有弹性的价值链和供应链。印度所采取的政策是在国内提供优惠的土地税收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然后游说在中国的那些跨国企业,把他们的生产链条转移到印度。

如果结合这些来看,印度之所以选择退出RCEP,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印度企图利用中美之间的矛盾,利用中美贸易战,推进“去中国化”的进程。甚至有时候印度还会主动带节奏,引导着美国进行“去中国化”。

在中、美、印的大三角关系当中,印度觉得自己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中、美、苏关系中的那种角色。他期望和美国合作,共同遏制中国。然后在此过程当中,博得美、日、欧的政治青睐,获取这些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帮助他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并取代中国,建立起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从辛格政府时期就已经有了,现在在苏杰生等人的鼓动下极力推进。这对印度的发展而言,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从这个方面来讲,莫迪和苏杰生可能会成为印度的历史罪人。

莫迪与特朗普,图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