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文学史上,泰戈尔这个名字可谓举足轻重。这位来自印度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兼社会活动家,曾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的代表作《飞鸟集》、《吉檀迦利》、《园丁集》和《新月集》,直到现在都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力。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文豪,泰戈尔一度被我国不少民国作家视为文学的灯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泰戈尔和中国的缘分也是不浅,他一生中曾3次访华。第一次是在刚获得诺贝尔奖后公开访华,后两次行程都比较私人,据说是专程为了拜访徐志摩的。

就在泰戈尔访华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轶事。我国的大文豪鲁迅曾和徐志摩与林徽因共同作陪这位文坛翘楚,然而,在陪同中途,鲁迅却愤而离去,还甩下一句“一塌糊涂”。鲁迅是因为嫉妒吗?还是到底发生了什么,窃听笔者慢慢道来。

首先来看泰戈尔这个人,他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十分富有的贵族家庭,他是兄弟姐妹14人里最小的那个。泰戈尔的父母思维十分开化,对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来者不拒。在这两种文化熏陶下,从小泰戈尔的文学素养便相当高,13岁时,他便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乃是加尔各答出了名的文学神童。

而在1878年赴英国留学后,泰戈尔的文学造诣更加精进,回国后的他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在他的努力下,印度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找到了连接的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无疑问,泰戈尔乃是印度近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因此,他在印度文坛地位相当之高。尤其在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泰戈尔更是成了亚洲最炙手可热的作家。

1924年,受到我国学者梁启超等人的盛情邀请后,泰戈尔开始了首趟访华之旅。早前,他就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这次梁启超的邀请,更是和他不谋而合。

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加身,泰戈尔在抵达上海港口时,码头上云集了民国近50多位知名学者。其中不乏我们所熟知的胡适、张爱玲等文坛巨匠。甚至连林徽因这样的才女,都抢着给泰戈尔进献鲜花。不难看出,当时中国文坛对泰戈尔的崇拜之情。

而鲁迅当时也在围观的文人当中,泰戈尔在访华期间,全程都是由徐志摩和林徽因陪同并充当翻译。值得一提的是,来华那会,泰戈尔还正巧赶上生日,徐志摩便做东,广邀国内文人给泰戈尔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庆典。这场庆典鲁迅也参加了,不过,也是在这次庆典后,鲁迅对泰戈尔的态度出现了180度反转。

原来在庆典上,鲁迅看到以徐志摩为首的国内文人,对泰戈尔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让铁骨铮铮的鲁迅感到莫名恶心,他无法想象官场上那一套做派,竟在向来以进步著称的文人圈子里同样存在。于是,鲁迅便下笔成文,写下《骂杀与捧杀》,对徐志摩等人将泰戈尔神化的行为进行了体无完肤的批判。

而鲁迅的檄文一出,民国文坛就立马分化出了3个派别。一个是“挺泰派”、一个是“倒泰派”,还有隔岸观火的“中立派”。“倒泰派”以鲁迅为首,其中还不乏郭沫若,陈独秀这样的名人。他们不止在文字上口诛笔伐,甚至在泰戈尔演讲的时候大搞破坏,这一切行为,无不伤透了泰戈尔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挺泰派”也不甘示弱,胡适、徐志摩也纷纷拿起笔杆反击,抨击鲁迅损害了中国文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当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因为泰戈尔,国内文坛可谓闹得不可开交。

而在争斗之余,也有“中立派”指出,鲁迅此举可能是嫉妒获得诺贝尔奖的泰戈尔来到中国,抢走了鲁迅早前中国第一文豪的风头。当然,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只是纯粹的臆测。还有一种说法是鲁迅借抨击泰戈尔为幌子,实际上在讽刺徐志摩这类文人。在国家存亡之际,竟还想着如何谄媚外国人,实在是令人不齿。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这件事确实给泰戈尔造成了不小的尴尬。后来他匆匆离开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再未访华。后来这2次访华也是并没有公开的私人行程,只是专门去拜访徐志摩的。而鲁迅对泰戈尔的怒火,也就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