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迟迟未能攻破德军防线并取得突破性胜利的科涅夫惨遭斯大林嫌弃。科涅夫当初接的可是朱可夫的班,后者的功绩无需赘述,本来就十分青睐能打狠仗的斯大林对朱可夫同志喜欢得不行,当即给提拔到莫斯科当副统帅。这下科涅夫被寄予厚望却打不出成绩,没过多久便失了宠。西方面军是对抗敌军的主力,切不可一日无首,跳来跳去,统帅部最终相中了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

此君何许人也?这个问题值得仔细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过去的名将名字前面总喜欢挂许多职务和头衔,乍一听就牛得不行,完全是常人穷尽一生也无可企及的高度。索科洛夫斯基也一样,苏联官方评价他为出色的战略家,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为伟大的卫国战争做出了相当的贡献。这样的评价看起来没问题,但细看便会发现一些端倪:笔者翻了不少与其相关的文献,官方似乎有意识地极少将“伟大”、“卓越”等词汇用在他身上。

一位拥有官方树立铜像和纪念牌的苏联元帅,有军事学院以其名字命名,逝世后还得以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难道连享有极高评价的资格都没有吗?不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当年马林科夫等人甚至还将其作战安排狠批为“罪行”。咱不妨从头讲起。

时间来到1943年2月,正是科涅夫遭弃用,索科洛夫斯基被扶正的时间点。虽说后者一早就当上了主要集团军参谋长,地位绝对不低,但以苏联的传统来看,从西方面军参谋长调任为方面军总司令,这对索科洛夫斯基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晋升,同时也显示了斯大林和最高统帅部对他的绝对信任与极高期待。索科洛夫斯基也不糊涂,他深知领导迫切想要看到一场实质性大胜。在他的积极安排下,西方面军对敌人展开了新一轮进攻。

这一轮对阵中,索科洛夫斯基的主要对手是哥特哈德·海茵里希上将。严格地说,此君在将星如云的二战中并非十分耀眼,但作为德国老帅龙德施泰特的表弟,他有着很高的军事理论造诣和实战指挥才华,是德军中数得着的(通常被认为是仅次于莫德尔的)防御战大师。两人此前曾碰过头,早在1942年夏天,海茵里希刚刚由一名军长被提拔为第4集团军司令,却十分轻松地挫败了苏军看上去气势如虹的反扑。索科洛夫斯基输得十分难堪,他甚至还在自己的手记中写下了这样一笔:“……我们陷入了不利局面,战线拉得太长,一些地方被敌人冲得七零八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此时索科洛夫斯基急需要给自己立个威。况且正是斯大林亲自将其扶正,如果能在短时间内重挫德军,这也从侧面证实了领导驭人有方,那不也就给领导脸上增光添彩了嘛!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遭遇海因里希前的几个月里,他的战果十分有限,其中相当一部分也近乎于“捡”来的——当年夏季,莫德尔主动收缩防线,西方面军这才趁机将战线前推。而在此之前,西方面军刚刚在勒热夫—维亚济马地区吃瘪。由此可见,索科洛夫斯基本人也急需一场大胜,因此他在对接下来作战计划的制定中下了大功夫。从1943年11月开始,苏军对第4集团军发起了规模庞大的进攻。

与朱可夫共事多年,他显然深受同僚影响,这轮进攻带有明显的“朱可夫式”风格:苏军先后对德军展开5次总攻,次次进攻的时长都接近一个星期;苏军动用大批战机和火炮,密集覆盖敌军阵地。另外,苏军在进攻时动辄投入二三十个师,说白了就是想要用人和武器装备硬砸出一场胜利。虽说朱可夫的指挥技巧偶尔会遭人诟病,但他却总能拿下胜利,而索科洛夫斯基这次攻势的结果却相当尴尬:苏军损失不小,结果战线也仅仅是向前推移了几公里而已,德军防线仍固若金汤。

后来,根据一些军事专家分析,索科洛夫斯基的惨淡收场并非因为德军太强,而是他这次指挥实在是太失水准。苏军在人手上占据压倒性优势,武器装备水平恐怕也只高不低。德军的防线也并非想象中那样顽固,索科洛夫斯基完全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猛攻,恐怕只需要两三波攻击,德军防线就十有八九会出现缺口。

这并非什么高端操作,怕是任何一位优秀将领都应当掌握这一手。不料饱经战火的索科洛夫斯基却十分“诡异”地反其道而行之,他甚至在发起进攻后连苏军的火炮优势都丢弃了,仅让装甲部队和步兵在一块宽十几公里、纵深约三四公里的区域内对德军发动冲锋。这样一来,苏军进攻的威胁极其有限不说,官兵还如同暴露在敌人枪口之下,成了活靶子。于是在先后长达近2个月的进攻计划宣告破产后,最高统帅部派出专人调查失利原因,统帅部代表马林科夫在报告中将索科洛夫斯基的指挥描述为“一场罪行”。

若说这次进攻是源自于索科洛夫斯基由“智囊”转为“统帅”的不适应,那么几个月后的另一场失败就完全说不过去了。1944年4月,索科洛夫斯基再次遭遇海茵里希。这次,双方各自的境遇又大不相同了。苏军掌握大局,节节胜利,对最终的胜利已然是志在必得;德军则沦为强弩之末,眼看着回天乏术,在做着徒劳挣扎。索科洛夫斯基手下兵员齐整装备先进,官兵经过战火的重重洗礼,战斗力毋庸置疑。然而这一次,德军居然仍岿然不动。

战后,高层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索科洛夫斯基本人,称其“缺乏在狭窄地区突破敌军防线的经验”。眼看这评价是就事论事,实际上却说明了一个问题:他根本就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果然没过多久,他便被调到乌克兰第1方面军担任参谋长,干起老本行的索科洛夫斯基立马焕发了第二春,参谋工作做得有模有样,在不久后的柏林战役中取得了巨大功绩。

值得一提的是,索科洛夫斯基接二连三的失败原本也遭到了最高领导人同志嫌弃,该被打进冷宫好好反思。好在斯大林不怎么十分干涉军务,而朱可夫又有意照顾老部下,顺带着提了一手;乌克兰第1方面军又恰好是进军德国本土的主力,索克洛夫斯基这才起死回生,非但仕途没受多少影响,连之前的“过失”也被极大程度地忘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后,索科洛夫斯基兢兢业业,用他丰富的战争经验和高深的军事理论造诣为苏军的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他逝世后被埋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之下,乌拉尔军区司令部大楼内设有其纪念牌,一所高级通讯指挥学校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乍看他获得的评价不愿地,苏联官方却显然始终保持着理智的评价。在对其他名将极尽溢美之词的同时,官方很少用“伟大”、“卓越”等字眼来称赞他。身居高位又德高望重,却要让官方“收着劲儿吹”,这也算是独一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