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诗歌过了唐代,似乎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因为所有与诗歌有关的东西都被唐人写尽了,也写绝了。所以,宋人就独辟蹊径,把诗歌的表现角度转向了内在,从理趣入手来展现诗作的独特魅力。

于是,宋人的诗歌有很多写得不错,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杨万里的《小池》、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嗯》等等。

可是,与唐人的诗歌经典相比,后人总觉得差了一点什么。事实上,自唐以后,诗歌的水平总是保持一个趋平的角度,不会太差,也不会太好。

但是,总有一些诗人会时不时地跳出来,用自己的心血来谱写几首抒怀忧离的诗作,例如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叶燮《客发苕溪》就是一首很不错的经典,感人至深。其实,归乡诗只需真情,它穿越时空,让人无声落泪。让我走近它:

客发苕溪 清 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第一次听说叶燮,是在大学本科的文学史上。那时的他是一位闻名于世的诗论家,写了一部很有名的《原诗》。对此,很多人把他当成清初文坛颇有名望的诗歌理论家。

实际上,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归乡诗,也是清代文坛十分盛名的一首诗作,在叶燮的一生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这首诗是一首因情负意的杰作,写于他在三番动乱中因民生一事与上司产生抵牾期间。诗作写于公元1670年,是叶燮刚刚上任宝应县知县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在平定三藩动乱中,叶燮一心为民,不惜与上司发生龃龉,最终被贬谪为民。后来,怀着忧愤和惆怅,叶燮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吴江。这首诗就写于途中。

作为一首归乡诗,此诗虽然有些忧愁,但是在字里行间却是一片游子思乡的真挚。诗人多年没有还乡,这次却是在这种情况下回来了,心情真是复杂而难言。

诗作首句“客心如水水如愁”,诗人不言自己的惆怅,而是借用“水”之名,将惆怅的“客心”与流水等同。于是,这三者之间“客心”“水”“愁”就联系了起来,摇曳而动情。

事实上,用水来比喻客心,在古典诗词中本是很常见的事情。可是,叶燮却暗中转换,将自己的惆怅悄然地替代为”愁“,十分巧妙。

此外,这句诗的用法还暗暗地带出了次句”容易归帆趁疾流“。诗人本是坐船回家,可是一路上心情低落,所以就没有太注意外在景物的变化。

这时,江水迅疾,把诗人的船带出了很远,一直送到了距离故乡很近的地方。直到这时,诗人才意识到:哦,原来我已经回到了故乡啊!

一个”容易“是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一定是当时的真实情景。可是,对读者而言却感同身受:原来,”水“字并不是虚指,而是实有所指啊。

通过这一句可以确认,诗人是用水流之急比拟他心中的愁绪之浩荡,并且这愁绪同水一样,均指向了他的家乡。

于是,诗作后两句”忽讶船窗送吴语,故乡月已挂山头“便顺着“容易”而来了。然而,诗人为何会感觉舟行容易呢?即从不知不觉间已近故乡见出。

叶燮乃江苏吴江人,乍闻吴语,自然倍感亲切。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有些出乎意料,令人难以置信。

而诗作末句由听觉拓展至视觉,说明这时的故乡其实尚未在望,可是明月却先于故乡来了,因为在不知不觉间故乡早已近了。

月光,在所有表达归乡的诗词中都是常见的。可是,叶燮此诗却并不让人觉得陌生,反而生出了无限亲近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初闻乡音,一时间觉察出了船行之快。可是,舟行为何如此快呢?因为水流迅疾。而后,客心似水,水流不停,当然也就顺风顺水了。

于是,诗作尽管自客心之愁起笔,但此愁早已因故乡在即而消散了。这样的诗作,即使写愁绪,却依旧写得如此轻盈,如此从容。

其实,不论是叶燮还是千年后的我们,回故乡都是一件让人感慨的事情。因为从古至今,回乡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无论是谁说起,都一样令人惆怅不已。

读到这里,无声落泪也成了一件幸事!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