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玥

【直新闻按】近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北上赴京与重要部委协商,中央出手立下“爱国爱港者治港,反中乱港者出局”的法律规范,让外界看到了香港走出迷茫、混乱局面的曙光。接下来,香港如何把握“十四五”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自身繁荣稳定?港人又该如何摆正心态,发挥自身优势?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秦玥就此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平,他认为今天香港面临历史性关口,要发挥自己在金融等方面特有的优势,要有机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搭上国家这艘大船。香港人到了必须要调整心态和认知的时候,既要看欧美也要看内地,要反思香港的过去、现在,才能有繁荣稳定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下为采访内容摘录。

香港处于历史性关键时刻,要搭上国家这艘大船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秦玥:特首在基本法颁布三十周年法律高峰论坛上表示,人大常委会近期出手帮助解决了几项香港的宪制性问题,这对香港保持繁荣稳定有什么意义?

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黄平:我觉得香港的稳定要从三个层面来看。从法律层面上来说指的是基本法、国安法、还有宪法。法律层面是红线、底线、把边界划清划明,不只是立法会议员或区议员,所有的市民都应该明白法律层面的问题。

第二就是社会层面,在社会生活中,也需要遵守公德、遵守秩序,遵守相关的规定制度。第三是认知层面,真正的繁荣稳定实际上还包括了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就是指你既是香港的一员,也是国家的一员。法律、社会和认知三个层面都解决了,香港社会才是真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是必须的,但只靠法律是不够的。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秦玥:前段时间林郑月娥带着几位局长去北京,商讨将来香港怎么融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您有何解读?

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黄平:国家现在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口时刻,2021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期,“十四五”对整个中国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

今天香港也面临着一个关口:在内地的发展不再是1997年的规模、速度和影响力的情况下,香港该怎么继续发挥优势?该怎么融入到“十四五”规划里面?整个中国这艘船正在驶向全面民族伟大复兴,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颁布施政报告前,特首率团先赴京拜会国家相关部门,再到广州、深圳沟通,实际上是尽量让大家变成一个有机的关系,香港与内地是衔接的、匹配的,也是融入的,还是能够搭上国家这一艘大船的。这样香港就不是一个孤岛,更不会由于疫情,由于来自美国的制裁等原因而变成了短板和丧失了原有的优势。

香港一方面是特区,要坚持“一国两制”,另一方面要在国家发展大格局里找到自己的新定位,重新出发,也把潜在的原有优势保持好。在各种新挑战、新的不确定性面前,香港要找准位置,稳步前行,包括原有的一些问题也要把它解决好,比如民生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差距问题,乃至于教育问题和对国家认同的问题。

港人要摆正心态调整认知,寻找香港新亮点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秦玥:您刚才说到香港定位的问题,以往香港相比下它有一定的优越感,但是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日千里,您觉得香港怎么样认清自己,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

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黄平:我觉得香港自己要回顾、总结、反思,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包括港英时期,那也是一段不短的时期,一步一步的,最后走到了1997。回归以后又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盘点过去的基础上看着今天的香港,既不是港英时期,不是刚刚回归,也不是2000年进入新世纪之初的那个香港。

香港刚回归的时候确实比内地发展水平高得多,但一回归就碰到1997年金融风暴,幸好背靠祖国,中央及时出手,那一次香港的损失远比亚洲其他几个受到冲击的城市要小。再后来确实内地的发展速度、势头、规模都赶上来了,有些香港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内地发展的意义和对香港的影响。

很多香港人没到过内地,也不知道内地变成了什么样子。香港的法理回归在1997年7月1日就已经完成了,但港人的心理回归尚未完成。可能很多香港人还是以欧美为标准来看自己和看内地,当然心态上会有偏差。虽然欧美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他们问题也很多,而且各有各的问题。你要说香港人一夜之间就不以欧美为参照,这不现实,也做不到,但是香港人到了必须要调整心态和认知的时候,既看欧美也看内地,既看过去,也要看现在和未来。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但未来“两制”如何实施得更规范,同时怎么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来,还要保持特色和优势,这都是要审视的。有的优势香港得保住,保住也不是坐享其成,什么都不干就能保住。香港也面临着其他城市很激烈的竞争,所谓金融中心并不是天然造就的,也不是永远的。另外香港还需要找到一些新的亮点,比如科技、服务这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秦玥: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也看到香港创科局行动比较多,香港在跟大湾区特别是和深圳对接的时候,如何能最大程度发挥彼此优势?

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黄平:在这个对接中,最要紧的就是各自找到自己的优势,形成互补,而不是恶性竞争或者低水平重复。比如说香港怎么去跟深圳竞争,去跟广东竞争,然后再去抢,那就不对了。

因此我觉得协调沟通特别重要,就是香港和广州、和深圳、和澳门、跟珠海,各自的发展战略不是互相冲突抵消的,不相关的,或者低水平重复。香港本岛我觉得需要有紧迫感了,这个紧迫感不是在一些很碎很小的事上去争去要,甚至等国家给优惠、给政策,而是要有一个大的宏观战略,短中长期有机地结合。香港原有的优势不是永远都会有的,要有一个新的规划蓝图,然后以规划来匹配实施的机制和人才。如果这方面没有紧迫感的话,香港的优势可能很快就丧失。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秦玥:您觉得香港目前防疫的效果会否影响融入大湾区的发展步伐?

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黄平:这次疫情对全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原本以为欧美国家的公共卫生做得多么好,法治多么好,社会保障多么好,这次都被冲击得一塌糊涂。香港也明显受到疫情影响。

有个比较好的消息至少从11月18日起,身在广东省或澳门的香港居民在符合指定条件下,可以免去返港须接受14天强制检疫安排,每天大约5000个名额。如果未来香港能够做到本地个案清零,和深圳乃至于内地其他地方共享健康码,能够免去14天隔离检疫也是好的。

粤港澳合作防疫越有力,越会尽快地实现通关,生活、生产以及一些规划中想干的事情才能干得起来。当然生命健康肯定比刚才说的那些都重要,现在国家也提倡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我们先在粤港澳试点。香港本土我觉得要让防疫更精准,更有效,出现了个案应该马上去查源头,防止扩散和传染。这个做得越好,通关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