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自成立以来,因成员阶级不同、成分复杂,又没有统一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以致派系林立、互相倾轧,党内纷争成为常态,从蒋介石一生中的三次下野即可一窥究竟。自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1931年蒋二度下野,与第一次下野不同,蒋的第二次下野原因完全来源于国民党的内讧、内斗、内耗,这次下野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暗流涌动和生死博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2月18日,蒋介石以操纵党务、把持立法院、组织外交、包庇反动等子虚乌有的罪名,悍然逮捕了党国元老、立法院院长胡汉民。胡汉民作为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元老派“三杰”之首,在党内威信、地位甚高,如此轻率逮捕一个位高权重、影响力巨大的大佬,让党内各派人物一片哗然。胡汉民一派的人反应最为剧烈,在交涉无果后,毅然南下广州,联合陈济棠(广东军事实力派人物,支持胡汉民)、汪精卫、桂系等各派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形成了宁粤对峙局面。

广州政府成立后,致力于逼蒋介石下野。蒋为了化解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善后、补救。蒋一面密切关注广州的局势,静待粤方内部发生分化,一面与北方的、大有死灰复燃之势的冯玉祥、阎锡山势力取得联系,并许以重利,想法设法阻止与粤方联合反蒋,避免再次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与此同时,蒋介石还调兵遣将,组织了30万兵力,亲任总司令对中央苏区红军展开了第三次军事围剿。此次围剿的目的更多在于转移注意力,缓解宁粤双方的紧张局势。然而粤方并不买帐。在毛泽东、朱德的英明指挥下,蒋军大败,铩羽而归,未达成目的。

在冯玉祥的唆使下,其旧部石友三率先起兵反蒋。但在蒋介石的利诱、拉拢下,北方其他将领无人响应。石友三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南北夹击下迅速溃败、全军覆没。

石友三兵败后,粤方准备实施军事行动,武力“倒蒋”。蒋也积极应对、双管齐下,一面对湖南省主席何键许以重金,一面派中央军进入湖南严阵以待。粤方以五万大军攻湘,连克多地,在衡阳严阵以待的中央军准备反击之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双方都中止了军事行动。

由于东北军大量进入关内,导致东北的军事实力锐减,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发生了严重侵害中国主权的“九一八”事变。

事变发生后,宁粤双方迫于时局,开始进行和平谈判。虽然“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暂时阻止了宁粤双方的兵戎相见,但并没有改变粤方让蒋下野的初衷,并在和谈中一再坚持以蒋下野为和谈的先决条件。

在宁粤艰难的议和过程中,蒋介石也成功的分化了粤方内部,使汪精卫逐步脱离粤方阵营。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因汪派的掣肘,粤方的态度没有了之前的强硬,不断的与蒋做着妥协,改变了以蒋下野作为宁粤合流的先决条件。

但面对日益交困的外交,面对狼子野心的日军步步侵略、步步紧逼,蒋介石承受了广大民众的强烈谴责。并且身为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肩负着带领民众反日、抗日的重责,其内心也是痛苦、折磨、难以接受的。蒋曾一度动摇过与粤方争斗,决心带兵北上抗击日军,虽深知此时抗日犹如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但可使民族人格和革命精神留存于千万世。

宁粤合流谈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粤方迫使蒋下野的意志从未改变,在宁方将领中,也出现了如陈铭枢、何应钦这样的嫡系心腹同意蒋下野,让蒋颇感震怒、无奈。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最终决定下野,但此次下野早已不同于第一次下野的彷徨,蒋对目前自身的实力还是有一定的自信,而且他也认为下野后汪派和粤方必会矛盾尖锐,会给他卷土重来的机会。而且此次的下野并没有完全离开,蒋控制着巨大的政治资源,这次是真正的以退为进,并且坚信不久后就会重返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