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论坛上看到一段话,觉得非常犀利:

学校内部矛盾的根源,是它!让教师心态失衡,让教师争相追逐名利的源头,也是它!

它,就是——职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在一些学校,还广泛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评职称时我能安心工作,一评职称,我就心里不平衡,很难安心了!

为何会这样呢?

大家都清楚,想要评定高级职称,条件一大堆,更多时候,这些苛刻的条件,简直就是为了限制一线教师,你有论文了,他又说你没有公开课;等你有了公开课,他又说你缺少省级荣誉……总之,各种限制。但是,大家又都心存希望,愿意为了评定职称而争取,毕竟,一个高级职称,相当于每个月多出一千多元工资,这么多的钱,够有吸引力的了!

所以,为了职称二字,不少教师宁愿牺牲休息时间,写论文、打磨公开课、争取各种奖项荣誉……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当然了,每一年能够获得高级的人,就那么几个,仍然会倒下一大片。如此一折腾,确实会让一些教师心理不平衡,难以安心本职工作。

最大的伤害,来自于职称评定中的“投机取巧”!

是的,尤其是当一所学校中有投机钻营的教师获得了职称福利,将会挫伤一大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其实这种现象,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普遍存在着。

我们经常会看到,先是校长们评定了高级职称,接下来,就是校长的夫人,校长的各路亲戚。直到最后,才有几位工作能力突出的老教师评定了高级职称。而更多的年轻教师,不会钻营巴结的教师,根本与职称无缘!

这种不公平,加剧了学校的内部矛盾,更让老师们心态失衡,心灰意冷!

职称二字,还包含有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

有一种情况,学校里评上了高级职称的教师,渐渐地就不愿意奋斗了。而大多数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也会因为心灰意冷不愿意努力去干。可以说,每次评职称,都会让无数一线教师纠结、难过。

难道说,职称二字,真的是毒药?

有人说了,八十年代的时候,一开始还没有职称制度,可是那时候的老师们,为何都愿意扑下身子苦干呢?给学生补课全是无偿的,一分钱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是什么,令职称二字变得面目狰狞了呢?

同行们,来聊一聊你对职称的看法吧!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