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关于成名

贾平凹曾说,别人知道你,恐怕就是(说明你)成名,但成名绝不等于成功。

曾有一段时期,贾平凹突然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行,但是当大刀阔斧去改变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已经来不及了。时间、精力、知识的储备,都来不及了。

作家到了这种瓶颈期是特别难熬的,尤其很多名家,他们获奖诸多、通过多年作品已经积累了许多读者,那么对于作家而言,改变意味着冒险,改变存在诸多未知数。

但是贾平凹却没有把原来写作积累起来的名声看得很重,他甚至想要去换个名去创作。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就是不停地在冲击,需要不停创新,这是两者结合起来的时代。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突破。

不过,文学创作方面的突破其实是不容易的。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再往前创新出新的成绩,绝非易事。但是,你如果不突破,那么读者就会抛弃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关于慢节奏

对于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贾平凹的态度也十分淡然。他的很多作品被知名导演选中,搬上荧幕并获得佳绩,很多观众也因为影视作品二认识了贾平凹这个作家。他说道,影视作品拍好了,是你的事情,我也不沾光,拍不好也不要影响我。所以很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之后,他都没有看过。

当然,也有很多作品到了影视改编阶段被退回,对方反馈的是里面的故事太平淡、不离奇,不好改编。而贾平凹面对这样的评价,则坦然认为,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也有适合它的人群。

人们既需要快节奏的输出,看几个片段就能获取一些知识,同时人们也需要细嚼慢咽的东西。快节奏的时代并不一定意味着写作就一定要快,人们反而会希望有一种慢的节奏来调节他们的快节奏。

山西人世世代代都吃手擀面,突然有一天机器出现,机器压面产出很快,面条品相也好,但是这种面吃了不超过半年,还是会发现还是自己老母亲做出的手擀面是最有味道,最好吃的。所以人们对于新鲜事物都有一个新奇的过程,但是时间久了,这种热情逐渐散去,内心更不舍的是原始的那份温暖。

03关于回归

贾平凹坦言,年轻时精力充沛、脑子灵活,写作欲望和动力非常强烈。有什么触动就想写,但是那时候写的东西相对清浅、单纯。60岁以后,更讲究写出自己生命体验出的东西,更注重生活中的智慧。不讲究文法和起承转合,慢慢变成一种说话的形式来书写文字。

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生命更长一些,为了写作也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为了写作,贾平凹甚至都没有给女儿开过家长会。正常情况下,他每天几乎都是8点就到达工作室进行创作,一直到晚上,12点以后才回去。时间久了,一个人单独写作,就不喜欢人多了。

写作是一个孤独的体验,每一位书写者、创作者沉醉于自己灵魂放逐时候,那一刻他自己获得的就是全世界,但写作也确实牺牲了很多与家人、友人的欢聚时光。

晚年的贾平凹,文字里流淌着更多人生智慧,风格上也更加随心和自由。他提到的回归,除了内心深处对于生活本真的一种回归,还有对于情感的一种溯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结语

贾平凹接受采访时,面对镜头缓缓而谈。我们在他的从容中看到了作家对于时代、命运和时间的理解与感悟。如今,人们仿佛坐上了加速的列车,负重前行。脚步匆匆的我们,被碎片化拼凑的信息灌输与整合,却忘了观看沿途的风景,甚至忘记了前进的原因。

“快”的目的是“慢”,加快赚钱为了尽早自由,加快进步为了尽早享受,加快还要再加快,到了终点我们会发现,原来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慢下来感受美好。而那时,似乎又发现,很多不可逆的美好已经消失于沿途,无影无踪。

当然,我们不可能停止或者不前,但也许我们可以在奔跑的同时,不要忘记反思和记录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