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18日,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改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造成了国民党的大分裂,成为北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插曲,史称“宁(南京简称)汉(武汉简称)分裂”。1927年8月13日,仅相隔不到四个月后,权倾一时的蒋介石向南京国民政府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宣布下野,黯然离场。蒋介石的这次下野,是因时局所迫、走投无路,还是以退为进、以屈求伸,下野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博弈和权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的下野,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外部原因主要是以武汉国民政府为首的汪精卫,内部原因是桂系及其他非嫡系将领的众叛亲离。此外,身处局外、手握重兵、举重若轻的西北军首领冯玉祥的态度也是导致蒋下野的一个重要原因。

宁汉分裂后,蒋介石攻讦武汉国民政府为伪政府,并指出汪精卫如若想合作,必须解散武汉国民政府。这样苛刻的条件自然不能让汪精卫所接受。而且党内各派大佬中,多趋向于认同武汉国民政府的正统地位。武汉方面以河南省及反共为条件,换取了冯玉祥的支持。冯的西北军进驻河南后,从地理位置上将武汉政府和奉系军阀隔离了,减轻了奉系军阀对武汉政府军事方面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汪精卫想凭借现有的军力和蒋介石决一胜负,遂以唐生智、张发奎、陈潜等部组成东征军,兵分三路讨蒋。而蒋介石正被北伐战事不利弄得焦头烂额,进攻徐州受挫后,蒋介石面临北面孙传芳部和西面东征军的双面军事压力,将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的地位,局势一时危急万分。

宁方将领的众叛亲离,是促成蒋介石下野的内部原因。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刻意培植、偏袒嫡系部队何应钦的第一军,避免嫡系部队在前线的拼杀、消耗,让非嫡系部队为其打前锋、火中取栗。在军费上,非嫡系部队也是惨不忍睹,官兵们经常被拖欠军饷,不少士兵破衣烂衫在前线打仗。这种做法让非嫡系部队的将领愤懑不平、异常不满,也使士兵们满腹牢骚,作战中不能做到尽心尽力。

在北伐中,桂系军队收编、网罗军阀残部,大肆扩充实力,也引起了蒋介石的忌惮。桂系是一个颇具政治野心的军事集团,兵多将广、占据要职,是南京国民政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蒋桂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且愈演愈烈,桂系为蒋所不能容,想方设法削弱、限制其势力,同理,桂系自恃屡建战功、势力庞大,也不愿屈居人下、任人宰割。蒋介石对桂系的狼子野心和众多将领的离心离德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一时无力应对、无力改变。在下野前,不少高级将领包括桂系,已和武汉方面暗通款曲,双方往来密切,都在密谋倒蒋。

冯玉祥一生之中八次倒戈,俗称“倒戈将军”,在此次博弈中其最终没有被蒋介石收为己用,他的出尔反尔、自私狭隘注定他不会支持蒋介石,只会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冯玉祥站在了蒋介石的对立面,并亲自下场通电要求蒋下野,给了蒋介石最后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的下野,是其实行反共倒汪政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结果。蒋以反共为借口,另立中央,导致国民党的大分裂,一时造成两个政府并立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分裂局面,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一方吞并另一方,或宁方吞并汉方,或汉方吞并宁方。武力吞并武汉政府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奈何面对两线作战的局面,他力不从心甚至使宁方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二是和平解决、宁汉合流,而武汉方面坚持宁汉合流的先决条件是蒋下野,如此看来,蒋介石下野是无奈之举。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彼此都存在利益上的矛盾、争端,且党外还有西北军和奉军虎视眈眈,急流勇退、静观其变,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失民心者失天下,最后落得一个四面楚歌的凄惨下场。

“英雄下台”,是美国《时代周刊》对蒋介石下野报道的标题,这次下野成为蒋介石一生中最失意、最落寞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