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许述

有这样一个国家:

领土——仅仅2.5万平方公里,还不如中国海南省陆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

人口——全国才800多万人,仅为中国上海的1/3;

资源——除了沙漠,就是死海。

但这个国家成了“小国中的超级强国”,赢得了全世界的钦佩、赞叹与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色列地形图(图注)

这个国家叫以色列,在世界地图上找这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它太小了。以色列没有前线与后方之分,只要一打仗,炮弹可能落到任何人的家门口。以色列前国防部长、独眼将军达扬说:“整个国家就是一条边境线。以色列的安全有着罕见的地理上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由于阿拉伯邻国的严重敌对性而大大加深了。”[1]以色列则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射程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挺好,“小强”的成色的确好。

灭国千年后还能复国,犹太人太不容易了。一个死而复生的人会倍加爱惜自己的生命,一个死而复生的国家会更加珍视自己的国运。仅仅珍视远远不够,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屡战屡胜还有更多“秘诀”。

01“每一个公民都是士兵,每一个士兵都是公民”[2]

在不少人印象里,似乎只有草原游牧民族才搞全民皆兵,而这种军民一体制在现代国家已经不合时宜,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吊诡的是,以色列却“逆流而动”搞全民皆兵,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没办法,被逼的。草原民族往往人口不足,靠全民皆兵才能生存下去,不然就会被人家给灭了。以色列国小人少,也只能如此。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但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不同意,打算将这个新生儿掐死在摇篮里,直接从地球上抹掉。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一打一年多。以色列尽管手忙脚乱,但总算撑住了,事后盘点总结时确立了“全民皆兵,迅速动员”的国防体制。

在以色列,只要年满18岁就得依法服兵役,男生服兵役4年,女生服兵役3年——除非你是残障人士。注意,这个“法”不是一般的法,而是最高法——《宪法》。不要以为当完几年兵就没事了,如果你是男生,服完现役之后转入预备役,直到41岁,而女生则到34岁。[3]预备役期间,每年得用一个月时间参加军事训练或战备执勤,如果遇到打仗,更是直接上战场。所以,以色列人常常这样定位自己——“11个月不在岗的士兵”。以色列常备军只有约20万,但预备役还有40多万,这对一个总人口才800多万的国家来说,已经够多了。也许其他国家的动员能力不比以色列差,但在下面这一点上怕是没法儿和以色列比——他们把国防动员做到了全世界。早在2001年,以色列就在全球设置了兵站,战事一旦扩大,这些兵站便负责把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组织回国参加卫国战争。

以色列街头的跨枪女兵(图注)

站岗军人持枪,这在全世界司空见惯,但军人休假回家还随身带枪,就是以色列独有的风景了。去以色列会发现该国与众不同,走在大街上见得最多的是三种人:穿军装的人、挎枪的人、女军人。如果在别的国家看到这种景象,多半是要打仗了,可在以色列是常态。一方面这表现出以色列人枕戈待旦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以色列遍地皆兵的现实。

现在,以色列的国防动员今非昔比,效率高得令人咂舌。

直接以数据说明:战事发生后,18小时,全体预备役领取武器;24小时,机动到位;36小时,投入战斗。[4]这是理论上的数据,也是最低标准,真正打起仗来效率更高。再以战例说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利用“赎罪日”[5]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以军一个预备役装甲旅从接到动员令到投入战斗仅仅用了8个小时,比标准时间提前了整整一天!这个装甲旅尽管是“预备”性质,但到位速度极快,而且战斗力也很强——上去戈兰高地后,顶住了叙利亚4个精锐装甲师的凌厉攻势!从这次战争整体看,战争爆发15分钟后,动员令发出;20小时后,两个预备役师抵达西奈半岛指定地域;48小时后,预备役30万人全部到位。事后,有西方军事评论家指出:“如果称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则是第二大胜利。”[6]

02“每一个公民都是士兵,每一个士兵都是公民”[2]

以色列人中工资最高的官儿是谁?

他的职务以“总”字开头,但既不是总理,也不是总统,而是总参谋长。

一个以色列上校军官的收入比部长多——还是在不计算各种补贴的情况下。

在以色列,军人的待遇和地位很高,且不局限在某个年代,而是“一直”很高。国防预算中,42%用来给军人发饷。只要你是以色列军官,每年可以带家人出国旅游一次,费用公家报销。职业军人退伍后的养老金与公务员相比,是后者的2.5倍。军官有保障,士兵安排也不赖。如果作为普通一兵退役,“阿提迪姆启动项目”将提供教育资助,直至找到工作,而且是“满意的、永久性的”工作。工资低怎么办?无妨,国家保险公司会提供额外生活补助。美国对军人的各种保障是各国学习的标杆,其实以色列比美国做得还要好。

那么,以军对得起这么高的俸禄吗?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如果雇佣军得到以军那么好的待遇,肯定都拼老命了,何况是家国一体的以色列公民。以军单兵素质之高,世界公认。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1960年,以色列一所航校送走了一届毕业生,但只有一个人,因为只有一个人合格。别误会,不是以色列飞行学员素质低,而是校方要求太严,淘汰率太高,高到90%以上。在这方面,连美军都自叹弗如,说以军的飞行员选拔超过美国的宇航员,选拔标准之严超乎想象。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美国空军再次出动的时间为20分钟,而以色列空军却缩短到7分钟[8],比美国空军还快了近3倍!

以色列空军强,陆军也同样厉害。炮兵出身的第36装甲师师长会操作全师所有轻重武器,带外国代表团到戈兰高地,身边没有一个参谋,也未事先安排,自个儿展开地图找几块石头压上,把车上天线卸下来当教鞭,对着地图熟练地讲战例。

有句话说,当领导的,平时要看得出来,战时要冲得上去。以军虽没有这样的口号,却实实在在落实到行动中了。军官和上级必须身先士卒,这一点尽管未明确写入条令条例,但已成为以军的传统。1949年4月的“纳赫肖恩”行动中,以军一个旅决定撤退,奉命断后的连长发出了一道著名的命令:“士兵全部撤退,指挥人员全部留下担任掩护!”[9]最后,士兵们全部安全返回,而指挥员中3名排长和8名班长阵亡,只有1名班长活下来。1976年,以色列发起震惊世界的“乌干达解救人质突袭行动”,200名突击队员只死了1人——领头的突击队队长。另据以色列驻华武官拉米上校回忆,2002年,在进攻伯利恒巴勒斯坦激进分子的战斗中,他时任旅长,但指挥位置比一线连长还靠前。战斗结束后,他撤了一个连长的职,不是因为对方指挥不行,而是其指挥位置总在士兵之后。据统计,在历次战争中,以色列军官的伤亡比例要高于士兵的伤亡比例,而且高得吓人——4倍![10]将不畏死,兵何惧哉?

以色列是不是太不把军人的性命当回事了?恰恰相反,以军相当重视每一个军人个体,为了一个军人的性命,可以用几十个、上百个敌军战俘去交换。这样做亏不亏?不亏。在战后交换战俘时,埃及军队曾提出一个“无理”要求:以军得用几十个埃军战俘才能换回一个以军战俘,因为埃军战俘文盲居多,而以军战俘基本是大学生。2011年,以色列为换回一个叫沙利特的大兵,放走的巴勒斯坦战俘数量居然达1027人之多!以军官兵有这样的“好东家”,有什么理由不拼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干达解救人质突袭行动中的以军(图注)

以色列军官素质过硬,与其特殊的选拔方式很有关系——公示制度。对军官的晋升初步决定后,将对外公示,时间长达1个月之久。其间,如果没人有意见倒好,要是有人提出异议,那“升官”的事儿基本就黄了。[11]公示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军官晋升完全由上级说了算,实现了同级和下级监督。以色列战事频繁,没有人想与一个无能的同级并肩作战,也没有人愿意跟着无能的上级白白送死,所以同级和下级的监督非常管用。

以军不仅把数量增加到极限,更把质量提高到无限,故能产生极强的战斗力。

03“勇气无法克服技术差距”[12]

有一种商品叫武器。当今世界,哪些国家在卖武器?

大多数人的答案也许是两个国家——美国、俄罗斯。没错,按照承接的军火订货协议排名,冠军和亚军非美、俄莫属。那么,季军是谁?

以色列。早在2002年,以色列武器出口就进入前三,并长期占据世界前列。

如果觉得以色列是因为有美国才能走到今天,没什么了不起,那就大错特错了。不错,以色列的崛起离不开美国的帮助,但主要还是靠自力更生,尤其是军事装备上的独立自主。

看几个相关数据[13]:

25%——国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50%——对国防工业的投资占整个工业投资的比例;

40%——军事高科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2003年后,以色列军事工业的运行基本上维持了上述数据,有增无减。

以色列的军事工业出了名的好。建国伊始至今,这个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武器装备的改革,而且特别强调两个字——“独立”。国防工业起步没几年,以色列就造出代表性武器“乌兹”冲锋枪,名噪一时,成为国际军火市场的抢手货,几十年来卖出了上百万支,为其刚刚起步的军工企业提供了急需的大量资金。大约20年后发生的一件事,更是充分证明了以色列选择“独立军工”战略的正确性。1967年“六日战争”期间,法国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受此强烈刺激,以色列更坚定了独立自主研制生产武器装备的决心。20世纪80年代末,以色列每年的军火销售额占到整个工业出口总值的1/3。如今,以色列制造的武器装备60%出口,销往世界70多个国家,总销售额位居世界第六。

军工自力更生不仅使以色列保持了军事的强大,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于战争常态化,以色列正常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仍能保持高位运行。究其原因,军火贸易贡献甚巨。每年30多亿美元的军火出口额,可净赚10亿美元!难怪以色列银行行长摩西·曼德尔鲍姆直言:“在外债和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因素使以色列免遭破产,那就是输出军火赚取美元。”[14]

以色列的军工产品大赚其钱,靠的是品质和口碑。在这一点上,以色列不像有的国家,只倾销自己淘汰的武器装备,以色列是只要有市场也出售“高大上”的产品(如航空电子设备、预警机、无人机等)。美军的武器装备够厉害,可有的重要部件其实是从以色列进口的。1985年,美国就从以色列购买过电源装置。当时,美国空军使用的是一次性模块电源装置,如果出了问题只能换新的,成本很高。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研制的电池在以军已经使用了几年,既省钱又好用,所以美军买去装在“响尾蛇”发射架上。如今,著名的F-16战机和B-52H轰炸机挂载的激光制导炸弹,也是以色列著名军工企业拉斐尔公司的产品。

既能卫国又能赚钱,以色列军事工业就这样从一穷二白实现了互利双赢。

04“勇气无法克服技术差距”[12]

“两个犹太人有三个脑袋”,这句话不仅表示犹太人很聪明,更表示犹太人不盲从,追求创新。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盲从不难,但作为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以军也能做到“不盲从”吗?

能。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军队给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等级森严。为维护上级权威,下级不能质疑上级的决定,当然更不得抗命。然而,以军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这一传统。在以军,就算你是低级军官,只要对高级军官的话有疑惑,可以随时打断提问。这种情况,在很多国家的军队是被禁止的,而在以军却得到提倡和鼓励。质疑权威并非以色列军队特有的现象,而是全体以色列人从小就养成的习惯。据前国防部长佩雷斯回忆,他小时候放学回家,母亲不是问他学到了什么,而是问:今天你在学校里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令老师回答不上来?[16]

沙龙与佩雷斯(图注)

在学校,学生质疑老师;在军队,下级质疑上级,尤其体现在战后的复盘检讨环节。美军对败仗的研究和检讨是出了名的,其实以军走得更远。美军的检讨是“封闭”的,一般在内部进行,而以军的检讨是“开放”的,所有人包括普通一兵都可以参与进来。同时,以军这种开放式检讨绝不仅仅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是较真碰硬、抓铁留痕。1967年的“六日战争”,以军打得够漂亮了,但仍有高级将领被炒鱿鱼。为什么?战后复盘,有人指出有高级将领指挥不给力,不仅有理而且有据。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上级简直如履薄冰,除了在指挥上争取尽善尽美,没别的办法。

不盲从的表现,基于平等的理念。平等是以色列人的普遍“福利”,就收入而言,这个国家的清洁工与国家总理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在等级森严的部队,以军是世界上把平等理念贯彻得最好的军队,预备役制度使侄儿指挥叔叔、穷人指挥富人成为可能。在战场上,你也许年龄小,也许没有钱,但只要你具备足够的能力,就可以指挥那些岁数比你大、口袋比你鼓的人,在另一个维度上实现了人的平等。这种平等体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在以色列国防部训练基地,一堆军官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如果大家想喝咖啡,起来服务的不是职务最低的,而是离咖啡壶最近的。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以军高级将领为基层军官倒水,但这在其他国家的军队(包括美军)几乎不可能出现。

不盲从,质疑只是第一步,有自己独创性的主见是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为此,以军设计了与众不同的军官层级。一般来说,军官层级呈金字塔状,职级越往上数量越少。现实中,不少国家的军队并未完全照此落实,以致军官比例过大,结果下级可能面对多个上级的指示,一条条落实下来都来不及,脑袋里哪有地方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创造性执行。以色列军官层级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高级军官数量是世界上最少的。不妨与号称世界最先进的美军做个比较:美国高级军官占军官比例的1/5,以军更少,低到1/9。高级军官少有什么好处?发号施令的人少了,更能发挥下级的创造性。以军这种特殊的军官体系也带来另一个与众不同:几乎没有人去问上级该怎么办,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随机应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了鼓励创见,以军简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在服役年龄上做文章,如硬性规定退役年龄为40岁。因为人上了年龄容易保守,不说提出新思想了,就是接受新事物都不那么容易。

1973年的一次战斗中,一向优势在握的以色列装甲部队损失惨重。原来,对手发明了一种先进武器,可以对坦克进行精确瞄准和打击。以军很快想出了办法,瓦解了敌军的优势。别以为是多么“高大上”的招,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所有坦克开动起来,造成战场上沙尘四起,这样敌军无法看清目标,也就难以精确瞄准。想出这个办法并果断下令执行的,连基层军官都不是,仅仅是一个班长!

有人也许会问:军队没了规矩,那怎么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军队当然得有规矩,以军也不例外。但以军例外的是,条条框框只是针对基础训练中的士兵,如果你已经是军官,就必须得有自己的脑袋,要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以色列,有句话家喻户晓:“我们没有石油,只有太阳、死海和脑袋。”[17]

当初那些要把以色列干掉的阿拉伯国家,许多依然处于动荡和不安的局势之中,“溃疡面”一样持续着。

以军为什么那么成功?

以色列的军事改革内容多为老生常谈,并没有多少“新鲜”元素。他们之所以能打,是因为把事情做到了极致,把简单变成了不简单。

05 以色列军队的缺陷

说了以军许多厉害的地方,难道以军就没有问题、没有软肋、没有缺陷?

当然有。

以军在建国以来的历次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这是事实;但除了主战坦克之父梅卡瓦和前总理沙龙,并未出现世界级军事将领,也没有产生影响全球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家,这也是事实。对屡战屡胜的以军来说,这未免有些尴尬。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以军往往重视经验、直觉和战术,让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和战略思想靠边站了。

不过,以军真要是为了后者放弃前者,那就太蠢了。有句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说明

以上内容,摘自本工作室创始人许述新著《兵道》(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军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参考资料

[1]李梅:《兵之国——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战略及挑战》,《兵器知识》2014年第5期,第43页。

[2]江凌飞、林东:《以色列国防军建设观感》,《外国军事学术》2004年第10期,第64页。

[3]同上。

[4]此据以色列国防学院前院长雅德林证实。

[5]“赎罪日”,犹太人新年过后的第10天,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圣日,要到教堂祈祷,以期赎回过去一年中所犯的或未来可能犯下的罪过。这一天,全国放假(包括军人),不仅不吃东西不睡觉,还不能使用武器、电子器材、引擎、通信设施等。也就是说,赎罪日这一天是以色列一年中战备最脆弱的时候。

[6]顾海东:《战争动员——以色列之特别关注》,《国防》2001年第10期,第46页。

[7]林东:《以色列军队为何如此强悍——访问以色列国防军见闻》,《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3日。

[8]刘亚洲:《以色列之剑》,《领导文萃》2005年第2期,第99页。

[9]王春生:《以色列军情内幕》,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10]同上。

[11]江凌飞、林东:《以色列国防军建设观感》,《外国军事学术》2004年第10期,第66页。

[12]此为以色列格言。参见王涛:《解读以色列军事工业》,《现代军事》2014年第10期,第71页。

[13]胡综漠:《以色列何以称雄中东》,《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第3期,第121页。

[14]万安民、任翔宇:《以色列军事工业日渐崛起》,《解放军报》2001年2月7日。

[15]此为以色列俗语。参见王冲:《两个犹太人有三个脑袋》,《协商论坛》2008年第5期,第55页。

[16]施一公:《你敢提尖锐的问题吗》,《天天爱学习》2016年第4期,第7页。

[17]胡综漠:《以色列何以称雄中东》,《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第3期,第120页。

“许述工作室”创始人简介

许述,四川人,军事学博士,曾在战区级机关工作,并在《解放军报》、《书屋》等媒体发表文章70余篇,接受过凤凰卫视等媒体采访,受邀到华为等演讲十余次,出版专著《这才是美军》(中将王洪光作序),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在京东新书热卖榜常居TOP3,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进入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现在成立了工作室,专注于研究美军。

最新与耳闻合作出版《兵道》一书(乔良和余戈两位老师作序推荐,王洪光中将和任国强大校,姜鸣、江晓原、杨浪等名家封面推荐),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