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朋友都听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出自李世民的《帝范》: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次。

这句话被后人又重新加上了两句,“取法乎下,仅得乎次”。意思是跟着高明的人学习,往往成就不会不凡,跟着水平一般的人学习,那么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这句话被用在了书法的学习上。在书法上王羲之是“书圣”是不是书法应该学习王羲之呢?或者钟繇这些人。

其实不然,这些经典人物是任何学习书法的人都绕不过的,但是对于学习来讲,学习这些人的书法并不是一个可靠的捷径。

因为王羲之没有传世的真迹,其中后人的钩摹本比如《兰亭序》与《快雪时晴帖》皆为赝品,对于学习者来讲,很容易走向弯路。

学习者需要学习的作品乃是具备足够的真迹,且数量极多,并且极为经典,符合这些要求的人,在书法史上寥寥无几。

宋朝以后,书法从技法与气格上而言,已经不能跟前朝同日而语,而最能够直接晋人且有大量的墨迹留存的人,要属“宋四家”中的米芾了。

唐代的名家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等人,墨迹极少,碑刻众多,没有“透过刀痕见笔痕”的能力,是不科学的。而五代的杨凝式固然为一代宗师,但流传的墨迹也极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米芾的出现。

“宋四家”当中若是论及书法内涵的丰富性,则非苏东坡莫属,论及在当时书坛的地位,则要属蔡襄了,而要谈到在草书上的成就,那么黄庭坚则当仁不让,但是在继承晋唐法度,和对于后人的影响力上来讲,米芾则是第一位的!

米芾的书法取法极广,关于他早年学书法的经历,在书坛也是众说纷纭。他最初大致是从宋人周越等人取法,后上追到沈传师杨凝式等人,后来着力与欧阳询、褚遂良再击李北海和“二王”。

所以说米芾是直接晋唐门户的一个桥梁,当你将米芾的技法了解,当你再去看晋唐名家的时候,才具备了深入学习的可能。

所以米芾的书法保罗极广,而且米芾的传世作品极多,且几乎个个都是精品。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与米芾的创作习惯有关系,凡是米芾传世的真迹,写得不好的都被米芾毁弃了。

他曾经说道:

“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艺术家的创作一般皆有此习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从不示人。早年的米芾有著名的《苕溪诗帖》成为后世学习行书的入门范本,次年又有着“天下第一美帖”——《蜀素帖》,成为后世典范,到了晚年,米芾又创作了许多大字作品,字字精妙无双。

但是从米芾书法的整体而言,其最佳的作品乃是其手札作品。

在今天的台北故宫,有米芾最佳的10件手札作品,这些作品由于历史原因,悉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这10件手札作品,字字精妙无双,且风格各异,是难得的学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