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古以来,人死之后就要入土为安,由此也诞生了坟墓。“坟”这个字最早的意思是指一些比地面高的土堆,《礼记·檀弓上》有记载:“古也墓而不坟。”后来“坟”和“墓”的意思逐渐统一,都是指人死之后进行安葬的地方。

我国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非常繁复,在举办丧葬活动的时候同样如此,对于坟墓的规格、棺材的种类、举行丧礼时的服饰、流程、行为举止,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拜,甚至应该怎么哭,哭的声音是大是小,要哭多少声等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整套丧礼完成之后,年纪大的人禁不起折腾,一不小心又得再办一次丧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灵剧照

01

不过这些礼仪大都是针对统治阶级,对于很多连肚子都填不饱的社会底层人民来说,办丧事就要简单得多了。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他年少时过得极为悲惨,当自己的父母和长兄因为瘟疫去世后,朱元璋连不但连棺材都买不起,而且就连为亲人下葬的地都没有。

最后还是在一位乡亲分了一块地让他埋葬家人。朱元璋用一些旧衣服破被子之类的东西将亲人勉强包裹起来,埋进土中。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礼仪。而一旦当人们遭受战乱、大饥荒或者大瘟疫的时候,恐怕连将遗体埋进土中都做不到。

▲古代难民画像

不过,由于古代中国人一向有祖宗崇拜的心理,所以只要不是由于家境实在过于贫困,大多数人还是会倾尽全力的为自己的长辈举办葬礼。上层阶级在举办各种仪式的时候,有着特别多的讲究,可说是观星望气,一个不缺;风水五行,全部必备。

在举行葬礼时,有什么天生异象或者是别的状况,都有专门的人负责解释或者想办法应对。而民间百姓可就没那么多的讲究了,对于许多可能出现在葬礼上的情况,通常会以一些俗语来做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代葬礼旧照

02

例如这一句:“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就是针对在下葬前后遇到下雨这种情况所做出的预测和解释。中国古人常常把悲伤寄情于天象,在家中亲人出殡,或者清明等祭祀节日时遇到雨水,通常都会将之认为与逝去的亲人有关。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但是在这句俗话中,这雨是下在葬礼完成后,还是下在葬礼进行之中,却有着不同的含义。长辈们对于这些俗语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这都是老祖宗的忠告。先来看看前面半句:“雨打坟,出贵人”。只要是办丧事,一般来说都会在正式将死者入土之前停灵,民间一般是三、五、七天不等。在这几天内,远处的亲戚朋友在得知消息后,便会纷纷赶至,祭拜死者,慰问生者。到了正式出殡,这一天,所有人会一起为逝者送行。

▲古人上坟画像

03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天气不错没有下雨,顺顺利利地将葬礼完成。待到棺木下葬,坟堆被垒好之后,天上下起了雨,那么大家就会认为这是逝者在表示对葬礼的满意以及对亲人的不舍。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成为先人的亲人肯定会庇护后人,只要有了祖宗的庇护,那么后代就很有出现达官贵人。简单来说,就是在葬礼的尾声或者结束后遇到下雨,那么大家会认为这是逝者的正面感情,会对子孙后代有着极大的好处。这也就是所谓的:“雨打坟,出贵人”。

而后半句“雨打棺,财人疏”的含义与前半句的状况正好反过来。古时候的道路可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水泥路面,泥土路一旦遇到下雨,便会泥泞不堪,行走艰难。而且那时候下葬的地点一般都在山上或者林间,这样的地方行走本来就不易,如果再遇到下雨那么出殡的队伍行走更为艰难,也就是说在出殡以及下葬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难题。

▲下雨天出殡

民间会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逝者还有心愿未了,不愿离开人世,所以以下雨阻挠出殡的方式来表达。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认为这是由于子孙不孝,所以逝去的父母在表达愤怒和悲伤。如果一个家庭失去了祖先的庇护,便可能出现家道中落或者子孙不兴旺之类的事。这也就是所谓的:“雨打棺,财人疏”。

结语

现在看来,这些说法当然带着浓厚的迷信色彩,因为天上下不下雨,跟是否这一天有人出殡没有关系。只是这种说法中所包含着孝道的理念,依然值得现代人从中学习。但尽孝也不是表现为对丧事大操大办,而应该是尽量多陪伴父母。

参考资料:

《礼记·檀弓上》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