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手艺人通俗易懂的吆喝声、熟人见面嘘寒问暖的温情招呼声、往来行人熙熙攘攘讨价还价声……“这是小时候最熟悉的声音,童年的期盼,承载着我和我的家乡的故事”,家住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光明村的李丰进老人动情地说道,赶大集可能不只是买什么东西,要的是感觉,要的是心中的回忆。

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城乡联动,9月24日,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的没沟营民俗文化大集正式开集,当记忆中的大集再次重现眼前,人们感受到一如往日的烟火气,也看到不同以往的城市风景。

为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满足百姓日常需求,传承本地特色民俗文化,营口市站前区依托北部区位特色,历经一年的策划、改造,全面建成集“红色大集”“精准扶贫”“特色商品”“非遗文化”相融合的“没沟营民俗文化大集”,让曾经被边缘化甚至被尘封于记忆的大集文化重焕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承文脉 是集市也是“窗口”

日用小百、鱼肉蛋奶,这是普通集市的组成元素,但营口市站前区认为,集市应不止于此。

它应体现一地文脉。于是,几经推敲,站前区决定以营口的旧称“没沟营”为名,唤起营口人的家乡情怀。过去,在辽河入海口,渔民在河边搭起了好多窝棚,远看像营子一样。而且辽河口是退海之地,沟岔较多,河水涨潮时可将沟岔淹没,营口故此得名没沟营。1866年以后,清政府官文将“没沟营口岸”简称为“营口”,营口由此而得名。这是老营口熟识的历史,却是一代年轻人眼中的“新鲜事儿”。以没沟营为名,打出的是大集的品牌,串起的是一代人的记忆。

它应是展示家乡的窗口。于是,站前区科学规划,不仅划定了包括甜心食品、望儿山酒业、营口大酱、营口大米等当地众多特色商品云集的“营口特色产品展区”,还设立了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绳编、鱼皮画、布贴画等“民俗非遗文化展区”。让消费者全方位、零距离地感受民俗文化风情,使文化更贴近生活、深入群众,得到传承和弘扬。

它应是一处全民向往的乐园。说到集市,你心目中也许已经产生了消费人群画像——中老年人。如何能吸引各年龄段人群乐享集市文化,成为站前区考虑的重点。于是,同处一地的光明农业科技产业园与没沟营大集同日启幕,以科技、绿色、健康、沉浸体验扩宽了大集的意涵。光明农业科技产业园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院校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总占地6万平方米,一期使用4万平方米,建成砖混钢架结构日光温室12栋,园内还建有“站前区电商孵化基地”“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巾帼创业花卉苗圃”“党建长廊”“小动物饲养园”“垂钓园”“健步环湖路”“锦鲤池塘”等项目。2019年,园区成功培育“鹰爪”柿子4万株,2020年新引进九九草莓种植4.8万株,通过开辟“线上+线下”双重销售渠道,全面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物美价廉 特色突出聚人气

没沟营大集够大。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可提供摊位800个,所有生活所需可以在这里一站购齐。

没沟营大集够火。火爆的购销场面源于物美价廉的商品,经记者比对,很多东西都要比大型市场便宜很多。而且,大集科学规划水果蔬菜、文玩杂货、花鸟鱼虫等10大售卖区域,即使商品构成全面合理,又为商户带来了经营上的便利。自家园子里的小菜、院子里的“溜达鸡”、炕头上编的手工制品,充满了浓郁的农村特色,让乡愁有了极为具象的表达,也是城市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搭建平台 脱贫攻坚添动力

作为营口区域内较大的农副产品销售平台,没沟营大集积极利用利用其区域影响力,参与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去。“红色大集”区域便是一项的创新之举。站前区通过免费搭建20个第一书记展区,帮助“养在深山”无人识的特色产品找到长期、稳定的展示平台与销路,完成其品牌打造与推广,为农民脱贫致富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山腰的榛子、野生核桃、农家土鸡蛋、纯粮酿造白酒、柞蚕丝、大河蟹等,这些由“第一书记”代言的几十个产品,在大集上一售而空,深受市民喜爱。同时,大集还专门设立了“扶贫帮困展区”,免费为区内贫困居民和有生活困难的百姓提供经营场地售卖产品,扶贫扶志。

相较于曾经的集市,今天,已升级的没沟营大集让本土文化焕发了勃勃生机,也成为了外地人了解营口的生动名片,让人们看到了大集的全新“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