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垄断监管为何此时出手?互联网巨头赚钱的“底层逻辑”是啥?

明明是一年中红红火火的“双十一”,

互联网爸爸们和商家们理应血槽飙升,激情数钱。

但是今年的双十一却有点凉,一方面双十一的热搜动静小了不少,另一方面网上传出了快递员小哥们闹起了跑路罢工的传闻。

传闻的真假现在还没个定性,但是在互联网江湖但凡有点牌面的公司,都被监管请喝茶了。

双十一的前一天,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这个“反垄断指南”,精准打击“平台店大欺客”、“大数据杀熟”、“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监管的大锤之下,股市反应也很真诚,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股价纷纷以怒跌来致敬。

那么问题来了!

1. 互联网赚的什么钱?

2. 依赖平台的中小商家为啥“掀桌子”

3. 监管为何出手了?

一、互联网公司靠什么赚钱?

小时候,我做过这样的一个梦,如果全中国每人给我1块钱,我就可以轻松走上人生巅峰了,分分钟实现十个小目标。

后来这个目标被马爸爸们实现了,他们不光掏空了我的钱包,还拿走了我的梦想。

害,男人啊!

回归正题,主流互联网公司的赚钱的模式大概分为:卖广告、电商、平台佣金、增值服务(会员、皮肤)、收费、金融运作(花呗、借呗)等,相信在座的各位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体验过。

可是如你进一步思考,互联网的公司的生产资料是什么,你就会瞬间感到“透心凉,人飞扬”。

房地产公司的生产资料是水泥钢筋;

手机厂商的生产资料是各种芯片、配件;

互联网公司的生产资料则是流量,换句话来说“用户”。

正所谓,『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你就是被卖的产品』。

互联网产品的日活用户、月活用户、用户停留时间都是它们跟资本议价的筹码,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互联网公司,即使每年巨额亏损,也能够拿到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甚至实现上市。

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用户流量在,后续变现就是迟早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摄图网

那互联网够公司是怎样通过“变现用户”来挣钱的呢?

我们在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时候,会产生各种的数据。而互联网最强大的地方在于能通过技术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和行为数据。

企业利用我们的社交游戏、交通出行、购物记录、消费记录等数据,可以给每一个用户画像。然后利用算法分析出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非消费者,哪些用户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最后利用这些结果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行为。

比如你女朋友的朋友圈里出现的是口红的广告,你妈的朋友圈出现是洗碗机的广告。

再比如,X猫上同一家店同一双拖鞋,你搜出来的价格是100元,你朋友搜出来是50元。仅仅因为你用苹果手机,你朋友用安卓手机。

图源 | 摄图网

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数据到底归属谁?

用户在平台上产生的数据,最多也只能算用户和平台的共享资产,平台凭什么不经过用户的同意,拿着用户的数据去牟利呢?

再者,平台是否能确保用户的隐私安全呢?数据泄露的事件可是一直都有发生呢!

不过更让人脑壳疼的是,由于这种「卖用户」盈利方式,平台不得不持续让用户依赖平台,最好是上瘾!这也是今日头条那么好看、抖音那么好刷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 网络,侵删

所以这一次监管为什么要站出来抨击“大数据杀熟”,总的来说是因为相对于平台,用户多年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店大欺客了。

以至于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出了“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方便”这样的鬼话。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设个悬念放在第三部分讲。

二、依赖平台的中小商家为啥“掀桌子”

互联网的游戏要能玩下去,它必须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大家都能获得好处”。但是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状态,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是失衡了。

互联网圈有句话叫“赢者通吃”,因为互联网行业有很强的规模效益。

产品还是那个产品,用户越多,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大。所以在起步阶段,互联网公司会烧钱讨好用户。

可是一旦形成规模效应,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候,那些成功上岸互联网公司就会为了更高效的变现不择手段:上压供应商(服务需求者)、下压用户。

图源 | 网络

大量的流量资源会整合在少数大型互联网平台上,用户和需要平台服务的中小商家(企业)都没有议价权,面对压迫没得反抗。

这次双十一快递员罢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听到的一个版本:拼多多系的极兔快递为了拿下市场,大打价格战,挤压了“通达系”本就不断缩小的利润空间。行业价格战再度恶化,导致圆通、申通、中通、韵达、百世等快递公司,为了削减成本降低派送费,还取消底薪,引起多地快递员不满就罢工。

据说被疯狂压榨的的快递员很多都改行去送外卖了。

另外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是:双十一电商大战的时候,平台会要求商家站队二选一,这本身就是明白逼迫商家放弃“议价权”的一种。

更不用说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资源向大品牌大卖家倾斜。越来越多的中小淘宝店成为给双十一冲销量的工具人,赔本赚个吆喝,大家参与意愿越来越低。

垄断除了伤害和平台发生关系的中小商家,还会伤害行业之内的“创业”和“创新”。

互联网创业圈内有一种说法,“现在已经不是BAT模仿(抄)你怎么办的时代,而是如果BAT不投你怎么办的时代了”。

这背后的逻辑是BAT等互联网巨头掌握了几乎所有的上游资源和下游渠道,对于跨入互联网这个赛道的公司来说,如果无法获得他们的青睐,也就意味着企业无法在这个行业立足。

腾讯的投资版图(各行业的公司数量)

图源 | IT桔子

在深圳,腾讯被调侃为“南山必胜客,行业百草枯”,不懂这个梗的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之前阅文闹出的沸沸扬扬的“五五断更节”事件,也是因为阅文的创始人“退休”,腾讯作为资方入驻阅文接手网站。接着向网文作者出了一份“新合同”,由于条款过于“霸道”,引·发网文作者的集体抗议。

三、监管为何出手了

上面咱们提到的问题,其实一直都有。

那为什么“爸中爸”现在出手了呢?

答案是时代变了,现在人数众多的中小微企业(个体)也很重要了。

这里咱们得交代一下时代大背景。

今年7月,大大指出:“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用大白话讲,咱们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将很大程度依赖于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现实情况又如何呢?昨天10月份CPI (物价指数)

数据源 | Wind、国元证券研究中心

抛开猪这个大魔王的影响,咱们看那条虚黄线,疫情之后物价走势十分低迷。也就是说大家消费的意愿不强烈,想消费回暖是有压力的。

当下,让咱们人民群众有钱能去消费、想去消费,就是很迫切的需求。有钱的关键是有工作、有工资,这和就业有关;想去消费,这就和消费环境有关了,比如大数据杀熟这种肯定就不是友好的消费环境。

重点说说就业问题。

别看大公司动不动就跳出来说自己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但是跟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一对比,真的就是“辣鸡”。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79.4%。

要知道今年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宏观政策新提法“六保”中的“保市场主体”一项,就充分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弱中小企业的重视。

如果垄断平台侵占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那就……

发展很重要,但是当下,稳定更重要。

这便是时代的风,怪不得偏袒。

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理解政府为啥要“敲打”互联网巨头了。

最后咱们以前楼大大9月的公开发言作为文章的结尾:

“互联网平台虽是私人部门运作,但有准公共性,垄断带来高用户成本甚至市场进入障碍,这将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堵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