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第一空间(物理空间)与第二空间(心理空间)之后,爱德华·索雅提出了第三种空间认识论,即“再现的空间”在他看来,第三空间具有彻底的开放性,犹如博尔赫斯笔下的阿莱夫小球,它包容一切,同时又是共时性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三空间里,一切元素都汇集在一起:主体性与客体性、意识与无意识、可知与不可知、想象与真实等,不一而足。在第三空间中,“它的基础依然是‘真实’物质世界的第一空间视野,和根据空间性的‘想象’来阐释的第二空间视野”。在他看来,第三空间中的所谓的“真实”也是想象的,充斥着乌托邦又很实际。“理解这个鲜活的空间可以比作书写传记去解释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或者修文撰史去描述人类集体的漫长过程。在所有的这些‘生命故事’里,完全知识是不可能的,表层下面有太多的东西尚未知晓。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完备的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这一理论表现了空间阐释和具体示例的无穷无尽与包容多样。而对于《百年孤独》与《红楼梦》来说,这种第三空间便是小说中独具特色的魔幻空间。在这里真实与虚构、魔幻与现实、神话与宗教相交织,给人以真假并存、虚实相生之感,极具民族自身特色。

提到魔幻空间,便不得不提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如同其代表作品本身一样根植现实而又充满神秘和魔幻色彩,自其产生以来,它的内涵与外延便不断被学界重新界定。事实上,魔幻现实主义最初是一种流派的指称,与这一文学现象和创作潮流毫无关联性。后来,“魔幻现实主义”已经被渐渐运用到文学领域,而在《百年孤独》这本书所呈现的拉丁美洲地区,首次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名词引用到文学领域的作家则是委内瑞拉作家。

魔幻与神秘在拉美文学遍地开花,将《百年孤独》与《红楼梦》中的魔幻空间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也存在着“神秘性”的因子,从屈原的《离骚》、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到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及本文涉及的《红楼梦》都不外如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楼梦》一书作为颇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又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神话传说、宗教迷信等非现实主义元素,作品中起重要作用的女娲补天传说、与现实生活相对的太虚幻境、以及担任“度脱”作用的一僧一道、男女主角的前生今世等非现实性描述使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虚实相映、真假相对的虚幻朦胧之美。基于此,本章将分析两部作品中的魔幻空间,以发掘拉美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共通之处,并分析产生这一系列相似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并总结魔幻空间中神话模式对于小说叙事的影响。

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位常年背井离乡,旅居国外的哥伦比亚人曾有言:“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实际上正是拉美现实的特征,每走一步我们都会遇到其他文化的读者认为是神奇的事情,而对于我们来讲是每天的现实,我们还认为,这不仅是我们的现实,而且也是我们的观念和我们的文化,我们由衷地相信存在着这种现实”。百年孤独的魔幻空间,便是一种“异质”的空间。在这里,世间的一切是鲜活的生命体,人们具备语言和占卜的能力,死去的人也能够在人间自由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