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新冠肺炎疫情统计数据,美国已连续多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突破10万。目前,欧洲多个国家正迎来第二乃至第三波疫情,法国等国相继宣布封城。

尽管2020年上半年至今,得益于国内疫情控制及时从而快速复工复产,中国经济率先步入复苏,但在世界范围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人员往来、交流常态化更似乎遥遥无期。那么未来全球经济还能好吗? 前路又在何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9日晚,新加坡大华银行(UOB,United Overseas Bank)环球经济与市场研究部执行董事全德健在上海进博会的视频采访中透露,在中国,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有限,然而在国外,如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非常明显。尽管如此,他仍然看好后疫情时代的经济预期。

“到明年2021年,情况会有好转。”全德健认为,尤其是在疫情控制方面,如果未来全球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政治形势明朗,如新的美国总统上任,这些都将会利好全球。“不仅仅是外贸,还有人员流动,经济增长率将会呈现正向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大概能升至8%,新加坡可能会达4%等等。”

在对中国“双循环”战略的解读中,他尤其提到了中国市场对于全球的带动作用。

“双循环”或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在西方媒体上,有不少对中国“双循环”战略的误读,认为中国“双循环”战略中的内循环实际上是一种“闭关锁国”政策,将会减少中国对外部的依赖,终结继续开放。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全德健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双循环’来得正是时候,这是连接世界的关键因素”。

在大华银行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全德健与经济师何玮珍认为,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内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 11月2日,在位于西安的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全德健称,中国目前拥有4亿左右的中等收入人口,这个数据在20年前只有大概1亿到2亿,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中等收入人口在未来随着经济发展还将会继续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均收入继续增长的潜力,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会使国内需求的基础更加稳固、成熟,这也为“双循环”中的“内循环”提供了保障。

另外,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与地位,将是中国在“双循环”战略中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的关键。

中国的“双循环”战略设计并不适用于封闭系统或闭环,这也就保证了中国接下来对外会更加开放。而中国未来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以及进一步的市场开放,将会引领世界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复苏。

美国也曾有过“双循环”

7月31日,路透社新闻部曾刊登了一篇由工商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钱智俊撰写的文章。文中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开始迈向“双循环”,但从历史进程、全球环境和发展目标来看,这一变革与1913年前后美国经济的“双循环”演进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它们都共同指向了大国经济发展和全球格局迭代的一般性规律,进而赋予历史经验以现实性的启示意义。

全德健在采访中也提到,中国目前提出的“双循环”,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有迹可循,只是并未以官方形式纳入正式的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13年之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经济大萧条,美国凭借“内循环”的发力,在“外循环”中引领并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大幅度提升了“外循环”对美国收入的贡献。

全球经济须警惕K型反弹

但在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也可能会遇到问题。全德健称,经济配置的增长可能会呈现K型反弹。

“当前环境中,一些形势有利的行业和企业,甚至个人,会呈现增长状态,但某些发展前景并不确定的行业,比如旅游业,可能还会是下降的状态。”

“所以,贫富差距悬殊、收入不均的状况很可能会继续恶化,这就需要决策者引起注意,处理好这些问题。”

受访人 / 全德健

(新加坡大华银行环球经济与市场研究部主管兼执行董事)

采访、编辑 / 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