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虎头山西坡南侧,有一个清洁明净的园林式建筑,一株参天古柏和一通汉白玉诗碑,与古朴典雅的琉璃瓦墙壁及拱门浑然一体,背倚山坡上郁郁葱葱油松林,面对清澈的水库、雄伟的渡槽和神秘的狼窝掌,“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将一代诗魂和大寨紧紧地连为了一体。郭沫若就长眠在这里,但这里只有大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为他立的一块纪念碑,却没有墓地。

郭沫若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让人惊奇的是,始终对古墓充满兴趣并深入研究了大半生的郭沫若,去世后竟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墓地。按照他生前的遗嘱,他的亲属把他的骨灰直接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虎头山的层层梯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沫若祖籍四川乐山县沙湾镇,虽邻近农村,但其一生行状甚少与农村和农民相涉,求学、工作、生活的一生阅历,也都和山西沾不上边,他死后不把自己葬在北京的八宝山或四川乐山老家,为什么却选择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大寨的虎头山呢?要解开这个谜团,必须从郭沫若与大寨的情缘说起。

郭沫若与大寨结缘始于1965年。当时,大寨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依靠集体经济力量战胜毁灭性灾害,经过两年时空的积累,正处于蓬勃上升时期,开始声名远播。这年12月7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率一批科学家到大寨访问。

郭沫若一行在昔阳县组织的座谈会上,听取了大寨奋斗发展史的介绍,又在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陪同下登临虎头山,探访狼窝掌。大寨跌宕起伏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唤起了诗人的激情,在大寨一间办公室里,郭沫若饱蘸浓情,以古朴洒脱的行书写下《颂大寨》一诗:“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已经73岁高龄的郭沫若,冒着朔方的严寒,赴山西运城地区参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慰问由中国科学院组成的与当地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队。12月初,返程途中,在太原参观大寨展览馆,在题写馆名之后以七律一首咏怀:“大寨人人是愚公,神州争效此雄风。百年基业防涝旱,千米山头待柏松。勤奋力向全国学,虚心赢得普天同。为防自满寻差距,绝不因循步自封。”

在当时,这个展览所突出的是反映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以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及见贤思齐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郭沫若的即兴题诗虽说不上有多少诗意,但以“大寨人人是愚公”开篇,以“绝不因循步自封”结尾来歌咏和揄扬,还是能见出郭老的着眼点。

1978年4、5月间,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这位文坛泰斗走完了8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

6月20日,郭沫若骨灰撒放仪式举行。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及其生前友好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始终在北京飞来的飞机上陪伴着骨灰安放。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和众多的干部群众,在虎头山上将这个伟大的灵魂接来,把郭老的骨灰撒到大寨虎头山的层层梯田之中。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

5年之后,陈永贵在北京病逝。陈永贵作出魂归故里的后事安排是不难理解的。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

1992年11月16日郭沫若百年诞辰之际,大寨人为他在虎头山上辟纪念地立诗碑。据说那园林式建筑的设计有深刻寓意:碑座象征砚台,古柏象征毛笔,碑后的墙壁象征白纸。意味着郭老在大寨有倾诉不尽的心曲,书写不完的话题。(贺德敬 文图)欢迎关注镜观天下H,分享更多精彩图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