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把孝道放在首位。从最早的《诗经尔雅》的善事父母为孝,孔孟儒家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到如今的父母慈儿女孝、兄友弟恭的互相感激平等关系。孝道的本质仍然保留至今。而作为一代开国将军,理应孝顺父母,为何家中老母亲会准备出去要饭呢?

尤太忠,人如其名,赤胆忠心,非常讲义气。从一个小兵凭着侠肝义胆的壮志豪情,最终成为带兵的将领。一路走来,都离不开一个''义''字。

在他看来,大家都是家里的指望,爹娘心尖尖上的娃,出来打仗谁家父母不惦记?所以,头衔职位什么的都只是个摆设,部队的人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从不挑三拣四,摆领导架子。外出打仗,从来都是与部队的人同吃同住。要是有一个人被落下,他一定会陪到最后,不会撇下不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在1949年的11月,二野大军正逼近重庆,朝着老蒋最看重的西南重镇而来,准备解放的相关事情。也是在一天晚上,恰逢地处西南的重庆下起了瓢泼大雨,外面的雨哗哗的下个不停。都说巴山夜雨涨秋池,眼看雨势没有减弱的趋势,刘伯承忙给第三兵团副司令、尤太忠的领导王近山打电话,问:''34师师长尤太忠在哪里?''得到的答复却是尤太忠在街上。

这就奇怪了,外头下着倾盆大雨,没事上街干什么?一番解释才得知,因为他的部队没能及时赶上,来不及找躲雨的地方,因此都在街上。但仔细一想,堂堂师长,跟着部队的小兵淋成落汤鸡像个什么样子。于是,刘伯承赶忙派人去接应他们,旁边的杜义德将军制止并告知道:''尤太忠这个人啊,只要有一个士兵在街上淋雨,他就会跟着一起淋雨。''刘伯承赶忙派人去找,果然发现尤太忠正跟士兵们站在街上淋雨,丝毫没有领导架子。行侠好义当如尤太忠,即使是对一个普通战士,都可以季友伯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尤太忠将军的品德可谓与竹媲美,在竹之间;其人格来说,孤傲如梅,清高如梅,不与群芳争艳更是在其之上。

尤太忠虽然出身寒微,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记性却是一等一的好,绝不输给那些知识分子。不光是过目不忘,过耳都能够不忘。上级的任何命令,只要他听了一遍,就可以做到一字不变地复述出来,而且挑不出任何错。

这个能力不仅让人打心底佩服,也让人十分好奇和疑惑。问他有什么秘诀,尤太忠淡然一笑,说:''哪里有那么多秘诀。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我却是用心记。毕竟打仗可不是儿戏,要是记错了一个字,就有可能有不少战士为此丧命。大家都是爹娘的心头肉,全家的指望都在我的部队里,敢不用心记吗?''

秉持着这样理念的尤太忠,怎么不会拥有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对比我们自己,更可以看出老一辈革命家对待工作的认真与专注。身在和平年代,免去了连绵战火和烽火连三月的恐惧,却很大程度上丢失了那份纯粹与初心。因此,没有什么非凡的智慧,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用心。

这就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此慷慨仗义、专注用心的开国老将军,为何会让家中老母上街乞讨呢?原来正好赶上特殊的1959年,尤太忠启程回老家看望母亲。那时的社会食不果腹,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几乎没有人能吃得上饭,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的。尤太忠赶忙抵达家中,却碰巧看到大哥正要带着一家人出去,尤太忠急忙上前拦住大哥,问他们出去干什么。

大哥紧紧握住他的手,泪流满面的感慨道:''太忠,如果你再不回来,我们就都得出去要饭吃了。''尤太忠看着兄长那双无助的眼睛,又望着骨瘦如柴的老母亲,难掩内心的不安,当场就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趁着大家伙都在,尤太忠赶紧把带来的食物都分了出去,还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一部分留给家里,剩下的都分给了亲戚们。就是这样,家中才熬过了这段艰难时期。

作为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尤太忠回来的消息立马就传到了县长的耳朵里。县长赶紧派人去请他,到县里做客。要知道,尤太忠可是出了名的浩然正气,为民着想。因此,一直以为县长找自己,是说说村里的情况,打算如何共渡难关。所以急匆匆的赶到了县里,却发现这些官员个个都肠肥脑满。不仅没有考虑民不聊生的状况,反而请尤太忠吃香喝辣,丝毫不谈民情。爱民如子的尤太忠怎能接受,突然悲愤莫名,一句话都没说,便愤而离去。

一代英雄前辈尤太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生理念指导着他前行。他的披肝沥胆、高义薄云,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他的慈悲慈善之心,更感动着我们。如此集正义智慧一体的人,怎会舍得让自己年迈的老母亲出去要饭呢?不过是造化弄人,形势所迫不允许罢了。索性回来及时,尽到孝道,让母亲能够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