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这个名字放在现代,也是极好听的。韩素音,中国上世纪70年代的人,一个爱国甚于爱自己,穷尽一生,致力于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人。她的名字,她这一生,都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素音的出生也很特别,父亲是第一批庚款留学生中的一个,母亲是比利时的贵族小姐,她作为一个漂亮的混血儿出生,但却从小遭受歧视和嘲笑。

韩素音的母亲并不是很喜欢中国,因此而导致她的父母在她的教育问题上屡有分歧。爸爸教她笔墨纸砚写诗词歌赋,妈妈教她外语西式用餐礼仪,让她每周去教堂做礼拜。

有一次,韩素音的母亲看到她在写字,突然跑过去没收她的笔墨纸砚,生气道:“不要再学什么中文了,你以后是要跟我去欧洲的!”谁都没想到,小小年纪的韩素音会坚定地大喊:“不!我要做中国人!”那时的她,还是个刚开始学写字的小孩子。

在她12岁那年,因为看到了许多盲人,心疼那些盲人,于是她决定以后要当个医生,救治那些痛苦的人。母亲却并不理解她的想法,觉得她在异想天开。他们都没想到,当时12岁的韩素音喊着要当医生,并不是年少无知的信口开河,而是真的以此为目标努力着。

1935年,韩素音得到机会,去往比利时留学,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活。正是她在国外奋力学习,为成为一名好医生而努力的时候,中国爆发了“七七事变”,韩素音听到消息,心急如焚,前后在比利时做了128次抗战演讲。

第二年,她又放弃学业,回到了中国。在回国的路上,她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国民党军官唐保黄。唐保黄风度翩翩,谈吐不凡,很快俘获了韩素音的芳心。回国后,两人来到了抗日中心武汉,举行了婚礼。

尽管唐保黄很爱她,可是两人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唐保黄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甚至有点过头,他不允许韩素音抛头露面,不允许她社交,不允许她出去救死扶伤当护士。如果韩素音违抗的话,唐保黄甚至不惜拳打脚踢,企图让她乖乖听话。

心里苦闷没有人能倾诉,韩素音将想法都倾注在笔下,创作了《目的在重庆》这部小说,书中讲述了她的抗战经历和中国的情况,时逢日本轰炸珍珠港惹怒美国,韩素音这本痛斥日本的书,在美国一下子就卖脱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大出风头”的举动彻底惹怒了唐保黄,唐保黄对韩素音拳打脚踢,将她软禁起来,两人夫妻关系越来越差。

终于,1944年,唐保黄带韩素音去英国做外交官,韩素音趁机摆脱了唐保黄的控制,在英国独立求学,第二年,中国内战爆发,唐保黄回国,在战争中阵亡,这段婚姻也随之落下帷幕。

1948年,新中国成立在即,远在英国的韩素音激动不已,她说:“我必须回来,必须回来看着我深爱的土地,我要用我自己的眼睛,凝视这里发生的一切。”

第二次婚姻,是韩素音在香港的一次宴会上,她认识了英国记者伊恩,两人陷入热恋,可当她知道伊恩已有妻室时,不愿伤害到他无辜的家人,不肯与他来往。

伊恩却说,愿意为了她离婚,这几乎让韩素音动摇,只是不久之后朝鲜战争爆发,伊恩战死,当时的通讯条件差,在伊恩死了之后,伊恩的二十一封战地情书才陆陆续续寄到韩素音手里,这让她悲痛不已。

为了悼念这段爱情,她将自己与伊恩这段感情写入小说《瑰宝》中,小说一经发表,立刻在西方引起大轰动,甚至1955年,这个爱情故事被搬上银幕,拍成了当时著名的《生死恋》。

1964年后,她辞去医生的工作,专心写作,发誓要将中国的现状写入书里,让西方人都看到中国的现状。因为当时西方把中国太妖魔化了,认为中国不行,乌烟瘴气,发展不起来。

深爱祖国的韩素音发现,或许她可以用文字,在中外之间架起桥梁,让外国人通过文字,更真实地了解到中国的现状。

于是在她的笔下,《亚洲的风雷》,《2001年的中国》相继问世,持续向世界输出着中国的文化,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展示在世界面前。除此之外,韩素音还奔走于各种演讲场地上,不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韩素音为中外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她还担任过总理和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特使,为中法建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