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入第三年,这是全球受疫情影响的特殊之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效果如何体现?进入中国的外资有何变化?进博会的溢出效应究竟有哪些体现?

围绕外资、营商环境、溢出效应等关键词,普华永道中国上海主管合伙人黄佳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从一位连续三年深度参与进博会的亲历者视角,思考进博会为外资进入中国带来的变与不变。

记者:如何看待这一年来上海营商环境的改变?

黄佳:对于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而言,营商环境是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率、更便利地进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重要保障。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变化。

首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它表现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上海政府部门在数字化转型中,在企业降本提效上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上海一直在深入推进“两张网”这项牛鼻子工作,其中“一网通办”在疫情防控时期就十分有用,很多企业要成立分公司,不再需要到现场办理业务,通过线上提交材料、识别、认证、登记,就能够“云开业”。

其次,营商环境优化表现在普适性上。以前大家认为,营商环境好,就是招商引资能吸引大企业,其实不是,最优的营商环境应该是有一定的公平性和普适度,能覆盖中小企业。事实上,外资中小企业里也有着大量科创含金量较高的初创企业,上海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第三,在很多外资企业看来,上海的未来有可预期性,包括在疫情中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它都有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对未来营商环境提升的明确导向。比如,最近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按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要求,建立“18+N”特色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其中10个是世界银行的标准、8个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标国内标准设置的国家指标,而N则是临港自己设计的维度,代表了从企业感受度出发的上海特色。

记者:普华永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纽带。在你们看来,今年外资进入中国、进入上海的态度如何?

黄佳:从数据统计看,很不错。在疫情影响下,这个结果要比预期更好。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观察到外资进入中国出现了一些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外资的进入,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有关,尤其是在原先有一定准入门槛或限制的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金融资管领域就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因为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所以很多企业都进来了。

其次,中国可能将是今年唯一一个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今年进入的外资恰恰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发展潜力。我认为,想现在进入中国的外资和十年前希望进入的外资肯定已经有所不同,前者更关注的是国内市场以及它的潜力。而且,你可以看到,今年一些头部的外资企业,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增长都不错,他们也都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

记者:进博会对于外商投资中国的帮助体现在哪里?

黄佳:进博会是境外企业进一步了解和探测国内市场趋势的一个平台,参展商在平台上展示新产品、新服务,以此来判断未来市场的潜力和趋势,并为他们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辅助。

对于一些已经进入中国的企业,他们可能会做产品或者服务的循环测试,通过了解市场需求、改进演变、更好适配,最终把产品和服务推向这个市场,进而去影响投资。以普华永道为例,我们根据过去两年在进博会现场得到的反馈来调整战略,今年将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发布针对中国家族企业财富管理传承,以及民营企业创新的最新观察,包括民企的商业秩序重建与突破、民企加速数字化转型、中国民企的传承与创新等议题。

记者:进博会已进入第三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它的溢出效应有哪些体现?

黄佳:国内市场有巨大潜力,这是进博会成功举办的最大基础。进博会已经走到了第三个年头,我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新看它的溢出效应:这应该是一个带流量、带销量的展会,还是一个展示企业形象、传递战略方向的展会。

在我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仅仅应该停留在成交数字上,更应该聚焦在传递战略方向上。进博会应该是在一个时间节点上明确传递某种信号的平台——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能够利用进博会的“高光时刻”来释放自己具有创新性的指导性意见;对于参展商来说,可以每年对自己的战略有个思考,利用进博会的大平台展示和宣传企业战略和创新点。只有这样,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才能可持续。

作者:徐晶卉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薄小波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