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权的老太太都不喜欢特朗普?美国有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德国有总理默克尔。

默克尔更有些的,一次祝贺拜登当选还不够,还要接着再来第二次,欣喜之情难以掩饰。

当美国媒体刚报道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胜选”后,默克尔就加入了第一波恭喜者的行列,7日,她在由总理府发言人斯特芬·塞贝在推特上发布的声明中说,“祝贺!美国人民已经做出了他们的决定。拜登成为美国第46任总统。我衷心祝愿他好运成功。

默克尔称,“我期待与拜登总统合作,如果我们要应对当今时代的重大挑战,跨大西洋的友谊是必不可少的。”

后一句话没错,不光德国,所有其它欧盟国家,面对东边军力强大的俄罗斯,没有与美国这现实中的“跨大西洋友谊”,腿肚子会抖,腰杆子也会弯。因为普京手里有真家伙,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可前一句呢?谁告诉你“美国人民已经做出了他们的决定”?只能说,“美国媒体说美国人民已经做出了他们的决定”,而对于大选这样第一重要的大事,只有当正式的权威的结果出来后,那才是“美国人民的决定”已经做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觉得这种表达还不够明确,不够强烈,默老太星期一再次就美国大选结果向拜登祝贺。不过,这次是祝贺拜登“预计获胜”。同时向哈里斯道贺,称她“当选”美国副总统是 “鼓舞人心的”,也是 “在美国皆有可能的”象征。

默克尔在演讲中说,拜登“对德国和欧洲均有丰富的经验”,“我们两国的友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她表示,与美国的跨大西洋关系是“我们必须维护的财富”,德国和欧洲都必须在与美国的这一关系中 “承担更多责任”。

默克尔称,德国将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和打击全球恐怖主义等方面与美国 “并肩作战”。

默克尔的这种表现很好理解,美国人民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默克尔本人实在是和特朗普不对付,快四年了,谁看谁都别扭。如果为了美国人民的选择,晚点儿祝贺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因为德国终于可以不用再和特朗普打交道了,祝贺就成为第一重要的事儿——晚贺一分钟,都是对民族的犯罪。

不过,默克尔还是怀着坦诚的感恩之心。在演讲中,她还指出了11月9日的历史意义——这一天是1938年德国纳粹发动反犹太人大屠杀的周年纪念日,也是1989年柏林墙倒塌的纪念日。她表示,美国在德国历史上结束黑暗和迎来光明的篇章中均发挥了作用。

面对历史,出生在前东德的默克尔没糊涂;面对别扭了四年的合作伙伴特朗普,这位先后曾与三位美国总统打过交道的德国总理,实在是想让特朗普吹灯拔蜡。如果拜登真的最终入主白宫,默克尔毫无疑问想成为最早一拨造访白宫的外国领导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朗普与默克尔政治理念相左,这是两人互不认同的主要原因,但就导火索来说,特朗普在还未正式上任时就毫不客气地给了默克尔当头一棒,让身为欧洲政坛大佬的后者感到很没面子。可以说,从那时起,默克尔就对其后四年间的德美关系不抱多大希望。

2010年底爆发阿拉伯之春,次年3月叙利亚内战爆发,成群结队的难民从陆路和海上不断涌向欧洲。虽然邻国土耳其、黎巴嫩和约旦吸收了大量叙利亚难民,但是很多人不满足,人往高处走,馒头没有肉饼好吃,穆斯林兄弟要向更富裕的欧洲进发。

到2015年,难民危机对欧洲已是压力山大。8月,德国宣布暂停执行《都柏林规则》,停止遣返难民。由于难民在德国待遇较佳,大量在南欧和东南欧国家停留的难民北上,连远至伊拉克、尼日利亚的很多人也动了闯德国的念头。当时就有人估计,德国当年用于收容寻求庇护者的支出可能高达100亿欧元。

面对汹涌而来的难民潮,很多德国人感到了不安。但是,默克尔挂帅的德国政府此时开始管制舆论,凡是对政府难民政策提出质疑者,均被视为“新纳粹的种族歧视”言论。甚至管到美国公司头上,要求脸书不要传播“仇外”言论。

这样的难民政策,特朗普怎么能看得惯?他在2016年大选中的承诺之一就是要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更确切说,是对来自伊斯兰教义活跃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的移民实行更严格的限制。

2017年1月,在距离正式上任仅剩两周时,特朗普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和德国《图片报》的联合采访时,对默克尔的欧洲难民政策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认为让近百万难民进入德国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

特朗普说:“甚至没人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我想她犯了一个灾难性错误,非常严重的错误。”

特朗普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2015年11月13日晚,法国巴黎发生一连串恐怖袭击,造成超过130人丧生,数百人受伤。12月31日跨年夜,德国科隆发生大群疑似男性难民大规模性侵和抢劫德国女性的事件。2016年1月,一名13岁的俄裔德国少女在柏林被多名疑似是难民的阿拉伯裔年轻男子当街掳走和轮奸。

除了安全,文化也受到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穆斯林寻求庇护者涌入德国,德国很多学校的餐厅为避免冒犯穆斯林,主动停止供应猪肉及猪肉制品如香肠、烟肉,令德国人非常不满。

尽管如此,特朗普直言不讳的批评还是令默克尔非常不悦,因为除了特朗普驳她的面子,还说德国正在把欧盟当成自己的工具,而在当时,默克尔正在谋求第四度总理连任。特朗普的这番批评,等于给德国那些反对默克尔的人提供了证据,也等于在提醒其他欧洲国家的领导人,默克尔想在欧盟内部一家独大。

特朗普很得意的就是他的移民政策,包括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修墙以阻止非法移民、犯罪者和贩毒分子。但是,这样的政策是拥有“圣母心”的默克尔看不上的。因为特朗普批评过她,她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认为,修建隔离墙并不能解决移民问题。

2019年5月,她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时呼吁以多边、全球化和开放的姿态代替单一国家的孤立保护主义,再次暗批特朗普,认为,“应推倒无知与狭隘之墙,这样的东西没有存在的理由”。

除了移民政策,默克尔与特朗普可以说在包括贸易、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都存在明显政策分歧。默克尔的全球化思维,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发生了直接碰撞。特朗普的立场很明确:“我们再也不会为任何外国力量牺牲美国人的利益……是时候全力以赴把美国放在第一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德国迟迟不按美国要求将国防支出比例升至GDP的2%,特朗普非常不满,威胁要从德国撤出部分美军。今年7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准备从德国撤出近1.2万名美军,把驻德美军人数从目前的近3.6万减至2.4万。

虽然从德撤军可能将花费“数十亿美元”,但是,特朗普决心依然坚定。外界认为,特朗普这是要拿默克尔开刀,彰显盟国安全也不能阻挡“美国优先”。

默克尔不想多为美国花军费,但是德国却需要美国为其站岗。可是,特朗普不想让德国再占美国便宜,这一点,默克尔心里很清楚。

默克尔之前就宣布,她将在2021年第四任总理任期届满后不再争取连任,结束人们所说的“默克尔时代”。只是现在对特朗普来说,情况显得更加严峻,因为目前大选结果虽然未定,但是由美国主流媒体带动起来的拜登“胜选”浪潮,确已将特朗普推至不利境地。

尽管如果特朗普真的败选,默克尔与拜登也将交往不了多久,但是,以德国政坛的总体倾向看,与左派的拜登打交道要远比与连任的特朗普来往要舒服得多。所以,当拜登“胜选”的消息被媒体推出来后,默克尔就忙不迭地表达祝贺,一次不够还来二次。就差用德语唱一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了——因为,特朗普可能就要走了。

在默克尔眼中,拜登是多么受欢迎呢?支持重返2015年伊朗核协议,重新加入2015年《巴黎协定》,取消退出世界卫生组织,重建特朗普任内大幅恶化的美国-欧盟关系,并争取欧洲盟友对美国的支持。

这些,都是作为欧盟老大德国所希望的,默克尔在拜登被确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那天起,就盼望着他能战胜特朗普,以结束让和欧洲颇为难受的“美国优先”政策。

撇开老糊涂不谈,像拜登这样的主张,哪个欧洲领导人都会举双手欢迎。他们之所以不喜欢特朗普,恰恰说明特朗普维护了美国的利益,让美国的盟国们难受了。特朗普的话在外界听来很不入耳,使他获得了“单边主义”的称号,但是,美国人确实从中获益了。

特朗普的个性让他有一说一,他在联合国大会上讲话时就说得很清楚:“我把美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你们也应该把你们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国领导人,把自己国家放在优先位置有什么错吗?特朗普的原则十分明确,如果只有美国吃亏,你们才能说美国够意思,那这个“意思”美国根本不想要。

可是,对于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这个来自美国的“意思”是多么重要。拜登如果白宫梦成,那将毫无疑问地让美国显得更够意思。可是,这最终还是要由美国来买单。就像在买卖中一样,“你真大方”之后,不是少收了对方几块钱,就是自己买了个较贵的东西。

作为美国政坛老人,拜登是别人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至于将来怎么结账那是另一回事。他的支持者也是一样,除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精英集团之外,其他的都是想先从这些政策中捞点什么。相比之下,特朗普的主张就不那么悦耳。

如果把特朗普和拜登比喻成两个农民,特朗普是老老实实种地、我的收成我做主那类,显得不那么“大气”。但是自己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而拜登则是想当庙里的方丈,谁来都施碗粥,先搞个菩萨心肠的名声,只要自己能赚,至于这个庙将来是不是资不抵债以后再说。

这样的拜登“当选”了,各国的贺电还不纷至沓来?默克尔二次贺喜就更不难理解。至少,那一万多美军肯定是不走了,钱还得由美国出,拜登不会有意见。就算有人有非议,拜登也会说,留在当地好,有利于军民团结。

美国总统显然有两种定义:一是特朗普这样的“美国人的总统”,二是“受到广泛欢迎的美国的总统”,如,虽然“胜选”还在争议中,却仍然接连收到贺电的拜登。拜登若最终上台,因特朗普而备受某些国家指责的“单边主义”或许会渐渐淡化,美国也会因拜登带来的“新风”而一时赚得较好的名声,但是,这个名声未来很可能会被赋予另一种含义,叫“慷国家之慨”。

到那时,可能会有人想起特朗普,还有他要么顶在头上,要么小心翼翼地握在手里的帽子上的那句竞选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