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志忠,天津人,曾经被媒体誉为“中国田黄揭秘第一人”,研究田黄三十多年,著有《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央视《鉴宝》栏目专家,天津市藏石学会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期央视鉴宝节目里给一块藏友送鉴的田黄印章石鉴定为真品并估价180万元,事后被观众认出这块田黄是他自己写的书里众多他的藏品中的其中一块。也就是他让人拿自己的东西送到央视这个大平台上,自己给自己的东西鉴定估价。后来有个藏家问他买了六块田黄共花费三百多万,被发现有三块是假货,藏家要求退货,只需退款200万,那一百多万就当交学费了。靳志忠拒绝退款,不承认卖假。藏家就拿着检测机构的报告,报案商业诈骗,靳志忠被判刑,妻离子散。他的小秘书还问他要50万的分手费,否则告他强奸,他受不了,趁着保外就医,上吊自杀了。
这是当年在收藏界闹得沸沸扬扬的一起事件。
老话说,盗亦有道,意思是就算是小偷,也有偷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比如能凭空猜测屋子里的财物,那是圣明;能率先进入屋子里的,是勇敢;最后一个离开的是义气;能判断可否采取行动的,是智慧;事后能公平分配的,是仁爱。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小偷,才能成为大盗。这段话出自《庄子,外篇》。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它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古玩收藏是个古老的领域,古人收藏东西,更多的注意力是在于东西本身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历史作用上,不刻意追求经济价值。
宋代李清照夫妇在南渡逃难时,随身带有衣服盘缠和一些藏品。李清照在记录里说哪怕衣服金银细软不要,也要保护好藏品,宁可自己抱着它们,和自己共存亡。“宁自负抱,与自身俱存亡。”倒不是说这些藏品有多值钱,而是出于喜爱。

十几年前当时有媒体报道说我国的收藏大军有7000万人,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如此算来,现在的收藏大军要说2亿人并不夸张。确实,至宝身边的很多玩收藏的朋友,都是这十年里进入这个领域的“新人”。
这么多人进入这个领域,很多人是被电视各种节目宣传的捡漏暴富的故事所吸引进来的。央视鉴宝,华豫之门等栏目办了这么多年,主持人都从小姑娘步入中年阿姨的行列了,节目依然火爆。
各种现场鉴宝活动照例人声鼎沸。
另外,据统计,每年通过拍卖公司卖出去的明清官窑不下2万件,连续拍了三四十年了
官窑瓷器是皇家贵族定制,因数量少、做工精细而名贵。大多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地方。八国联军抢走一部分,民国初太监偷拿一部分、王公贵族得皇帝赏赐后流落一部分,还有一些残品,总共加起来,流落民间的官窑精品存量不过几千件,不会像普通民窑那样广为流通,哪来每年数以万计的官窑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和田玉年产量只有几百公斤籽料,现在一个拍场就能拍出一吨。这因为有替代玉料大量开采,青海玉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开采,现年产量可达2000吨,它与和田白玉区别较小,其润度、硬度也几乎完全一致,运用科技手段检测,与和田玉结果一致,其中的微妙差别,不是真正专家很难发现。

 国家对广义和田玉的定义,使得检测机构把青海玉、俄罗斯玉在检测证书上都标明“和田玉”的做法,是近几年“和田玉”泛滥的根本原因。
赝品泛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鉴宝专家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理论派的,有实战派的,有两者皆具的,也有啥都不具备的。

民国时期有个军阀,请一群古玩收藏家们上门来鉴定他的一屋子宝贝,几乎所有收藏家都在打哈哈,说“不错,不错,漂亮,漂亮”,唯有一个藏家看的眉头紧锁,告诉军阀,都是假货,没有一件是真的。事后,军阀逢人就说这个收藏家是个屁都不懂的骗子,这个说了实话的收藏家差点在这行就混不下去了。
曾经有人问一个古玩城的老板怎么请了这么几个伪专家来鉴宝?老板说,请好的专家来,我们都没饭吃,请这些“砖”家,皆大欢喜。
有一次,央视二套的记者在地摊花30元买了块仿红山文化的玉鸟,请一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老专家鉴定,老专家看了一分钟,鉴定为真,给记者开了证书,收了一千元鉴定费。经节目报道后,该老专家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除名。
 老先生是委员会最老的委员,我们不否认他过去的资历,但在造假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过去那套鉴定方法已经落伍了。鉴定和造假相比,鉴定的发展只能滞后于造假技术,要慢半拍。国家博物馆鉴定专家王春城曾经心有余悸地说:“我去过景德镇的仿品工厂,最让我震惊的是几个鉴赏名家的书被他们翻得起了毛边。他们是鉴定书籍最忠实最认真的读者。”
赝品能长久保持泛滥,依然销路不减,足见有很多人在消费。
这些人他们本心并不真正爱收藏,抱有一夜暴富心态,或者是为了炫耀,他们没有审美能力,没有知识储备,甚至并不爱他收藏的东西,这些人成了行业泡沫的永动机。
 收藏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层面的愉悦,是一种趣味,当它变为一种盈利手段的时候,文化已经被扭曲。大家都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但鼓声总有停止的时候。
万物皆有道,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亘古不变。
遵循收藏之道,是可以让你走得更远,不迷路。
感谢收看,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