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抗战中的步枪,其实大家也有很多熟悉的名词,比如“三八大盖”、“汉阳造”、“中正式”之类等等。所以,我们这一次,就主要讲讲这些大家听起来很熟悉但是说起来又不太熟悉的抗战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这些步枪。

03 双重身份的一代名枪——“三八大盖”

要论在抗战影视剧里,被提到最多的一款步枪,这头把交椅毫无疑问应该归属于著名的“三八大盖”。“三八大盖”既是日本侵略者所使用的武器,也是中国抗日部队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武器,具有着双重身份,这也给这款一代名枪带来了很多传奇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名枪,“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全名是——三十八年式6.5mm步枪。因为定型于1905年,这一年是日本明治天皇三十八年,所以定名为“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步枪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枪机部位增加了一个防尘的盖子,这个防尘盖可以随着枪机进行前后滑动,当枪机呈关闭状态时,这个很大的防尘盖能够将枪机完全盖住,可以有效防止沙尘进入枪机内,这样就增强了枪机的可靠。因为有这么个盖子,所以“三八式”步枪在国内被称为“三八大盖”。在本文后面我们还是以“三八大盖”称呼它。

“三八大盖”的防尘盖,上面印有“三八式”的字样

“三八大盖”是日本在二战中陆海军主要装备的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大,装备时间最长的单兵武器,直到二战战败,历时近40年,总计生产了约350万支。

在“三八大盖”之前,日本主要使用的是“三十年”式步枪,该款步枪在日俄战争中首次投入实战,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于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时任东京炮兵工厂步枪制造所所长的南部麒次郎(这位在上次的手枪篇里有过介绍,“王八盒子”也是由他所设计的)开始动手对三十年式步枪的结构进行改良。南部根据实战所得出的经验,对三十年式步枪的枪机和保险结构进行了改进,并给自己设计的新型步枪增加了枪机防尘盖,这个盖子就成了“三八大盖”的显著标志,并在1905年完成了定型。

“三八大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瞄准具的设计采用了框型复合标尺。在标尺框上刻着4-24的分划,分别对应射击距离为400m~2400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八大盖”的标尺

当射程在400m以内,标尺是平放的,标尺框后端的三角形简易标尺自动竖起,通过标尺中间的小孔(或缺口)瞄准即可,射程超过400m时,将标尺框立起,将游标推到相应距离分划处,通过游标上的小孔(或缺口)瞄准,精度是比较高的,比如《亮剑》里,政委赵刚一枪干掉500m开外的日本鬼子,就是用的这种射击方法

再比如,《永不磨灭的番号》里面,李大本事二里半外(也就是1250m外)一枪毙掉日本翻译,也是用的“三八大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八大盖”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第一,子弹弹道比较平直,射击精度比较高,射击距离也较远。“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一般为460m~600m,这个射程已经基本上与近现代的一些狙击步枪旗鼓相当了。第二,构造比较简单,容易维护,后力较小,易于上手。第三,“三八大盖”加上刺刀以后枪身几乎是同时代步枪中最长的了,一米七的带刺刀长度非常利于穿刺和白刃格斗,这也是日本军队为什么经常热衷于上刺刀的主要原因。

但是“三八大盖”也有着显著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杀伤力比较小,那时的老兵都知道,被“三八大盖”击中,只要不是中了要害,就是一个对穿洞,还能继续战斗。

“三八大盖”对于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它的使用时间之长,分布面积之广,参与历史事件之多,在中国近现代使用过的各种枪械之中可谓独树一帜。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中国军队手中使用的“三八大盖”一般都是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的,这其实是有一定偏差的。其实,中国抗日军队所使用的“三八大盖”有一大部分都是直接从日本买来的。

中国进口“三八大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907年,清政府拟定在全国成立新军,急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枪炮,日本政府就盯上了这一宗大买卖,为此还专门把“三八大盖”的设计者南部麒次郎派往中国,对清政府进行技术指导,类似现在的“技术支持”的工作。后来,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出口武器,最开始都是出口的日本淘汰的武器,到后来陆续开始出口“三八大盖”,在清晚期的时候所训练的北洋新军大量使用的就是“三八大盖”。

后来进入了民国,军阀混战,于是各路军阀都想要找日本购买武器,想不到,中国的军阀混战却成就了日本的财源滚滚,在1927年前后,“三八大盖”基本上已经“脚踏黄河两岸,遍及长江南北”了。

什么东西一旦上了量,山寨就接踵而来,国内很早就开始了山寨“三八大盖”的工作,其中山寨的比较好的主要是晋造和奉造的。其中“晋造”就是山西各个兵工厂制造的,这版山寨的原料、工艺上跟正版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无论从质量和耐用性能上都不如日本原版的“三八大盖”。所谓“奉造”的就是由奉天(沈阳)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产品,这工厂山寨还是比较用心思的,直接请的日本技术人员和日本监工,按照日本工厂标准生产的,这可以算是官方授权的山寨了,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奉造的“三八大盖”基本上跟日本同时期原版水平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了。

前文说过,“三八大盖”在日本基本上就用到二战结束,但是在我国这“三八大盖”又得到了很长时间的续命。我军一直用到祖国大陆全境解放,甚至相当一部分“三八大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后来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中国军队开始统一换装苏氏步枪,“三八大盖”也退出了战争的舞台,开始承担训练民兵的使命,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民兵训练还在以“三八大盖”作为训练用枪,至此,距离“三八大盖”研制定型已经过去了近70年了。

“三八大盖”作为一支取之于日寇之手,又为我军所用成为抵抗日寇甚至与更强敌手作战的主要武器,它既是日寇侵华的铁证,又是中华民族抗击外辱,赢得自身解放,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见证,作为一支有着这样双重身份的一代名枪,其身上的很多历史内涵,也给我们在看待那段历史的时候,增加了一些新的角度。

04 革命的给力战友——“汉阳造”与“中正式”

除了从日本人手里购买“三八大盖”以外,当时中国孱弱的本土军工业,也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一些堪称“给力战友”的国产名枪,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汉阳造”和“中正式”了。所以在此,我们把这两款国产名枪放在一起说说。

看起来“汉阳造”和“中正式”基本是齐名的,在大家印象中它俩如同难兄难弟一样,但是如果从定型时间上来看,“汉阳造”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中正式”的爷爷辈了。“汉阳造”的最早生产时间要比“中正式”开始生产的时间整整早40年。所以我们先来说说国产枪里的“爷爷辈”——“汉阳造”。

中国国产一代名枪,“汉阳造”

说起“汉阳造”,就不能不提它的“娘家”——汉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最初是起源于1885年晚清名臣张之洞预备在广州建立的枪弹厂,结果钱批了,1859年张之洞却被调任湖广总督了,驻节湖北汉口。张之洞直接一个报告打上去,把定好的设备直接改送湖北汉口了。于是在1892年,由张之洞主持建立的“湖北枪炮厂”正式动工。到了1894年,枪炮厂建成,但是一个多月后一场大火直接把厂房设备全毁了。

按照晚清政府的尿性,这事肯定就凉凉了,可是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政府开始重视国内的军事工业,于是张之洞的烧毁的枪炮厂又得到了重盖的机会,很快在1895年重建好了,开始开工生产。

厂房设备都好了,生产什么产品呢?张之洞早就已经命人做了研究,决定从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步枪——德国毛瑟M1888式7.92mm步枪开始进行仿造。(这里多说一句,这款枪其实不是毛瑟品牌的,是德国当时想卖给中国的时候知道中国人喜欢毛瑟品牌,才给临时加上毛瑟牌子的,属于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

于是,枪炮厂重建的同年,就生产出了仿造M1888式步枪的产品,定名为“汉阳造88式79步枪”,即最早的“汉阳造”。因为原版M1888步枪在枪管上有一个套筒,早期的“汉阳造”也有这么个套筒,后来改进工艺后,这个套筒就没有了,所以早期的“汉阳造”也被称为“老套筒”。自此,“汉阳造”一直生产到半个世纪之后的1944年,服役期超过任何一款中国生产的武器,总产量超过100万支。而它的“娘家”湖北枪炮厂在1914年被归入陆军部管理,改名为汉阳兵工厂。

作为中国当时并不发达的军工业生产的产品,“汉阳造”不可避免的存在故障率较高,可靠性较差的问题,当然这锅全让军工业生产来背也是不现实,这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与旧中国军队中士兵素质低下,枪械日常保养跟不上有关的。另外,“汉阳造”的子弹采用的是圆头弹,这种子弹对比“三八大盖”所使用的尖头弹来说弹道不太稳定,弹道性能不佳。但是考虑到它设计生产的年代,也是无可厚非的,“汉阳造”仍然可以算作是一代名枪。

正是因为“汉阳造”生产日期比较早,生产时间比较长,所以在中国近现代的几乎所有战斗中都有着“汉阳造”的身影。1911年10月10日,以“汉阳造”武装起来的武昌新军第八镇,一声枪响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汉阳造”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辛亥革命第一枪。

而到了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起义军所使用的武器也主要以“汉阳造”为主,继帮助中国打响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帝制之后,“汉阳造”又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阳造”是中国革命的一座里程碑,它历经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武装了从清末新军、北洋军,到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红军,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都是主力步兵武器之一,甚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还有着“汉阳造”的身影,堪称是中国革命的全程见证者。

说完了“爷爷辈”的“汉阳造”,我们再来聊聊“孙子辈”的“中正式”。

中国国产一代名枪,“中正式”

“中正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支全国性的制式步枪,这个“中正”的名字,稍微有点近代史常识的都应该知道,这是取自蒋介石的名字“蒋中正”。

1934年12月,国民政府针对兵器制式化问题召开会议,最终确定将当时世界最新型步枪——德国毛瑟M1924式7.92mm步骑枪定为国民革命军制式步枪。这一款枪命运有点类似“盒子炮”,也是在欧洲不受人待见,在中国焕发了第二春,属于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类型。

193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河南巩县兵工厂(下面简称巩厂)厂长毛毅可,代表国民政府向德国毛瑟公司购买了M1924步骑枪以及大量原厂图纸资料,开始于巩厂开发研制。在筹备和试生产过程中,蒋介石经常没事就带着宋美龄一起到巩厂视察,视察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比如将枪托缩短,刺刀加长等等。为了拍蒋介石马屁,兵工署长俞大维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将这款仿制的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简称“中正式”。

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正式批产,开始了长达14年的生产历程。

由于生产的年代基本上与抗日战争的时代重合,所以“中正式”的生产绝大部分在抗日烽火之中进行的。它最早的“娘家”巩厂在抗战中几经迁移、调整、合并,在转移过程中多次遭遇敌机轰炸,几度成为废墟,机器设备也多有损毁和遗失,到抗战中期实在难以进行生产。所以在抗战后期,“中正式”的主要生产厂改为了原位于上海,后迁址重庆的第21兵工厂。

这第21兵工厂也来头不小,它最初起源于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松江成立的上海洋炮局。后来接收了汉阳兵工厂的一部分人员和设备,主要生产“汉阳造”。抗战后期,21兵工厂接受了生产“中正式”的任务。21兵工厂所生产的“中正式”不仅产量大,质量也名列前茅,多次在国内各兵工厂比武中获得质量第一,还曾经作为国礼走出国门,赠送给比利时博物馆收藏。整个抗战期间到解放战争期间,仅21兵工厂就生产了426000余支。

“中正式”和“汉阳造”一样,抗战期间是整个中国军队抗击日寇的主要武器,参加了抗战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在台儿庄战役中,张自忠率领的57军就全部武装了“中正式”。到了解放战争中,“中正式”大部分为我军缴获,后来解放全中国也有了它一份功劳,它也跟着后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中正式”的质量和射击精度,即使跟国际最先进的步枪,比如“三八大盖”相比,也是毫不逊色,而且由于“中正式”的子弹口径以及装填药量都要超过“三八大盖”,所以射击后造成的杀伤也比“三八大盖”要强不少。

作为近代中国步枪制式化的一次成功尝试,“中正式”所缔造的辉煌,应该被后人铭记。

那么,抗战中中日双方还有没有威力更大的轻武器呢?敬请期待下次更新——《一篇文章让你秒懂抗战影视剧中的武器(机枪篇)》。

——————————————————————————

感谢您关注网易号懒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