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海经济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菏泽10市,北邻京津冀,南接长三角,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中原城市群,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开展跨省域合作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区域各成员市深入贯彻《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要求,认真落实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工作部署,加强对接沟通,携手务实合作,合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区域协同发展呈现出向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2018年12月,在徐州召开的首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上,10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进行了顶层设计。目前,已经建立了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为载体的区域战略决策机制,以协同发展协商会为载体的区域沟通协调机制和以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四个重点领域联合工作组为载体的区域合作推进机制,区域协同+四个专题工作组“1+4”协同发展新机制已经建立,协同发展办公室已实体化运作,各市联络办公室也相继成立。同时,10市还成立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各城市间加强政策沟通、进行决策咨询提供了重要平台。今年,10市共同倡议建立健全疫情区域交通管控联动协调、人员联查联控、健康码互认、涉外疫情联防等机制,形成疫情防控“一盘棋”格局。淮海经济区10城市共同组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执法协作、食品安全执法协作、跨区域商标维权等专项行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就淮海经济区区域执法协作机制专门发来表扬信。同时,10市人社部门签署了劳动监察联动协作合作协议,区域各市开展了“扫黄打非”交叉执法,警务协作趋于常态化。

二是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延伸。2019年11月30日,宿徐两市政府共同举办宿州·徐州合作签约仪式,正式签订《共建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打造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示范区、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样板区、跨行政区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目前,园区已先后承接徐州装备制造、工程机械、新材料等产业转移项目89个,项目协议总投资175亿元。园区共建工作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并写入202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安徽省首批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予以重点扶持。萧县泉山工业园也再次启动,目前园区共落户企业31家,接纳徐州产业转移企业17家。县际交界地区合作机制加速构建,微山、鱼台、丰县、沛县、单县、滕州、薛城区将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融互促、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民生事业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强协同合作、共谋提升。

三是重点工作进一步扎实推进。各成员市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省“十四五”重大战略和政策支持,在平台载体共建共享、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合力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通力合作、共谋发展。产业、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专题工作组频繁交流协商,已就交通一体化合作、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和交叉互查、产业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卫生健康合作、区域文旅融合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淮海经济区内签订各领域合作协议25个。围绕区域互联互通,铁路、公路、航道、机场和轨道交通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全力构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海洋大学、临沂大学、淮北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8所本科院校成立了淮海经济区创新创业大学生联盟,助推区域创新发展。淮海10市公积金中心携手推进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贷、缴存互认、联防联查,共建公积金业务服务平台,携手共创“淮海十城,惠民同行”区域住房公积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年底将实现区域内职工购房贷款互认互贷全覆盖。

四是人文底蕴进一步夯实筑牢。淮海经济区10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城市群发展的大背景下,协同发展占尽天时之机;区域各市毗邻而居,推开门就是一家人,协同发展占尽地利之便;区域各市习俗相近、人员往来频繁,协同发展占尽人和之利。三年来,各类合作组织突破区域壁垒纷纷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淮海经济区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含民间组织)40余家,主要涉及立法、教育、卫生、体育、文旅、公积金等领域,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包括诸如文旅联盟、体育联盟、医药专科联盟、科协联盟以及一些协会、学会、区域联席会议等。这些跨区域组织,受行政区划束缚小,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较大。淮海经济区周刊正式创刊,补齐了多年来淮海经济区区域板块方面专项报道的短板。10市党媒联动发声,对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情况进行同步报道,合唱协同发展各市担当,在社会各层面奏响协同发展最强音。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区域各市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我们相信,淮海经济区未来发展将会更加契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将会构建更多更有效的政策支撑,将会搭建更多的协同发展平台,将会厚植更浓厚的人文底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淮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