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个词,今年被提起的次数,恐怕比“内裤”都多。

作为一个天天被人问“3G网络快不快”的热点盲,一开始我对“内卷”的理解,还只留在了字面意思上。

也就是跟“黄冈密卷”差不多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我这理解得过于拉胯,所以在被人笑话了好几次后,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打开搜索框…

搜完了才知道,这不就跟“边际效应”差不多吗。

不过看到这个解释后,我也突然也明白了为什么“内卷化”这个词,会经常出现在教育话题中。

这几个月,从衡水中学到课外辅导班,从家校争议到小镇做题家,全都被“内卷”带火了。

就连幼儿园,都没能幸免。

虽然严格来说,这些都叫内卷化。

但这实际上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层面。

比如说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的意义,俨然已经超出了学校名称的范畴。

换句话说,它几乎已经成了“超级中学”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旁人的眼里,教育上的新理念,在超级中学里一概都不好使。

它们似乎只是在培养“做题家”,培养“打工人”。

很多指责他们的人不理解,既然已经进了衡中,大概率也能考上个211,真的有必要使那么大身段往清华北大挤吗?

这事,其实得分谁来看。

作为一个高考时只考了个二本的人,我当然觉得是没必要的。

毕竟对我来说,本科线太近,985太远。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如果多努力一些就能考上一本的话,会逼自己一把吗?

那当然要了!

既然有那份希望,谁还不想去争取一下呢。

“衡水中学”们的本身,和它对周边中学的带动,硬往概念上套的话,确实像是“内卷”。

但是任何竞技比赛中,决定胜负的往往也就是毫厘之间。

与其说衡水中学的应试化教育造成了内卷化,还不如正视学习本身的专业性,把它看作一种积极的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这种浮于表面的“内卷”,还算是容易被人接受的。

毕竟在学霸的标杆作用下,我们还能看得到目标。

那些在教育中,“上不封顶”的内卷化竞争,才更加让人不堪其扰。

而这,可能才是教育内卷的“内核”。

前段时间,一位江苏的家长退出家长群的消息,“火”了个够呛。

说老师上课不用心教,下课还得家长辅导批改作业。

生怕错过了群消息,于是不敢屏蔽家长群。

即便是常年996,回到家后也得深夜检查作业,订正错误。

家长群成了“压力群”,“家校共育”成了给家长“增负”。

从措辞到语气,我都能感受到这位家长内心的崩溃。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根本不敢崩溃。

虽然绝大多数老师的职业素养都很高,但你要是跟他们正面“对线”的话,谁也说不准最终买单的会不会是孩子。

可是尴尬的事,还不止于此。

即便是老师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可能事情也没有多大的改观。

因为在一轮又一轮的减负下,学生的在校时间本身就很短。

你指望老师在本就有限的时间里,教出过去的水准也不现实。

况且从老师的角度上来讲,他们很多时候也是被教学之外的工作所累,教书反而成了需要“抽空”去上个课的事。

但是从初中到大学,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道儿。

你想挤上最后的独木桥,也只能去“求助”于课外辅导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13年到2019年,课外辅导班的市场规模翻了一番。

从编程到外语,从书法到奥数,没报过三五个培训班的孩子,可能都达不到平均线。

而这,还不包括如火如荼的线上教学。

但是课外辅导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网络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问:4岁的孩子英语词汇量1500,够用吗?

答:在美国够了,在上海肯定是不够。

为什么不够?

因为这种名副其实的“内卷化”,已经关系到了私立知名学校的招生。

我看过福州一位朋友给6岁孩子准备的个人简历。

履历有多辉煌咱不就说了,反正光论字数的话,就比我这个工龄12年,从基层干到高层的人都长得多。

是谁把教育“卷”成了这样?

我想,恐怕就是我们这些年听得耳朵都生茧的教育新理念。

自从素质教育被提出后,什么高分低能论、读书无用论都或长或短地裹挟过不少人。

随之而来的,又是一些强行总结出来的天性、自信、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应试教育贻害大方,一专多能势在必行。

巧的是,学校这些年也大幅缩短了在校时间,减少了课外作业。

就连考试排名,都成了不可示人的东西。

但是这不仅不能让家长放宽心,反而会因为“未知数”的增加,变得更加焦虑。

正中课外辅导班的下怀。

于是,便有了“价值”1288元的跳绳培训班。

有了从小掌握三门外语,钢琴级别比年龄都大的各路“神童”。

而神童们,又像当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以标杆的作用收割着更多家长的焦虑,带来动力更足,规模更大的内卷。

再加上一些学校,也在为了创新而创新。

但由于传统学校对新理念的探索较晚,所以,又容易和课外培训班形成一种导向倒挂的怪异现象。

谁裹挟了谁不重要,但最终要为此买单的,却是家长,和学生。

前阵子,体育要纳入中考的消息引起了热议。

随之而来的,是美育地位的急速攀升。

我不知道素质教育为什么非得去考音体美,难道播种和插秧这些能让人生存下去的技能,就不叫素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