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个词,今年被提起的次数,恐怕比“内裤”都多。

作为一个天天被人问“3G网络快不快”的热点盲,一开始我对“内卷”的理解,还只留在了字面意思上。

也就是跟“黄冈密卷”差不多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我这理解得过于拉胯,所以在被人笑话了好几次后,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打开搜索框…

搜完了才知道,这不就跟“边际效应”差不多吗。

不过看到这个解释后,我也突然也明白了为什么“内卷化”这个词,会经常出现在教育话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个月,从衡水中学到课外辅导班,从家校争议到小镇做题家,全都被“内卷”带火了。

就连幼儿园,都没能幸免。

虽然严格来说,这些都叫内卷化。

但这实际上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层面。

比如说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的意义,俨然已经超出了学校名称的范畴。

换句话说,它几乎已经成了“超级中学”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旁人的眼里,教育上的新理念,在超级中学里一概都不好使。

它们似乎只是在培养“做题家”,培养“打工人”。

很多指责他们的人不理解,既然已经进了衡中,大概率也能考上个211,真的有必要使那么大身段往清华北大挤吗?

这事,其实得分谁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高考时只考了个二本的人,我当然觉得是没必要的。

毕竟对我来说,本科线太近,985太远。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如果多努力一些就能考上一本的话,会逼自己一把吗?

那当然要了!

既然有那份希望,谁还不想去争取一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衡水中学”们的本身,和它对周边中学的带动,硬往概念上套的话,确实像是“内卷”。

但是任何竞技比赛中,决定胜负的往往也就是毫厘之间。

与其说衡水中学的应试化教育造成了内卷化,还不如正视学习本身的专业性,把它看作一种积极的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这种浮于表面的“内卷”,还算是容易被人接受的。

毕竟在学霸的标杆作用下,我们还能看得到目标。

那些在教育中,“上不封顶”的内卷化竞争,才更加让人不堪其扰。

而这,可能才是教育内卷的“内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一位江苏的家长退出家长群的消息,“火”了个够呛。

说老师上课不用心教,下课还得家长辅导批改作业。

生怕错过了群消息,于是不敢屏蔽家长群。

即便是常年996,回到家后也得深夜检查作业,订正错误。

家长群成了“压力群”,“家校共育”成了给家长“增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措辞到语气,我都能感受到这位家长内心的崩溃。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根本不敢崩溃。

虽然绝大多数老师的职业素养都很高,但你要是跟他们正面“对线”的话,谁也说不准最终买单的会不会是孩子。

可是尴尬的事,还不止于此。

即便是老师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可能事情也没有多大的改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在一轮又一轮的减负下,学生的在校时间本身就很短。

你指望老师在本就有限的时间里,教出过去的水准也不现实。

况且从老师的角度上来讲,他们很多时候也是被教学之外的工作所累,教书反而成了需要“抽空”去上个课的事。

但是从初中到大学,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道儿。

你想挤上最后的独木桥,也只能去“求助”于课外辅导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13年到2019年,课外辅导班的市场规模翻了一番。

从编程到外语,从书法到奥数,没报过三五个培训班的孩子,可能都达不到平均线。

而这,还不包括如火如荼的线上教学。

但是课外辅导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网络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问:4岁的孩子英语词汇量1500,够用吗?

答:在美国够了,在上海肯定是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不够?

因为这种名副其实的“内卷化”,已经关系到了私立知名学校的招生。

我看过福州一位朋友给6岁孩子准备的个人简历。

履历有多辉煌咱不就说了,反正光论字数的话,就比我这个工龄12年,从基层干到高层的人都长得多。

是谁把教育“卷”成了这样?

我想,恐怕就是我们这些年听得耳朵都生茧的教育新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素质教育被提出后,什么高分低能论、读书无用论都或长或短地裹挟过不少人。

随之而来的,又是一些强行总结出来的天性、自信、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应试教育贻害大方,一专多能势在必行。

巧的是,学校这些年也大幅缩短了在校时间,减少了课外作业。

就连考试排名,都成了不可示人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不仅不能让家长放宽心,反而会因为“未知数”的增加,变得更加焦虑。

正中课外辅导班的下怀。

于是,便有了“价值”1288元的跳绳培训班。

有了从小掌握三门外语,钢琴级别比年龄都大的各路“神童”。

而神童们,又像当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以标杆的作用收割着更多家长的焦虑,带来动力更足,规模更大的内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一些学校,也在为了创新而创新。

但由于传统学校对新理念的探索较晚,所以,又容易和课外培训班形成一种导向倒挂的怪异现象。

谁裹挟了谁不重要,但最终要为此买单的,却是家长,和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阵子,体育要纳入中考的消息引起了热议。

随之而来的,是美育地位的急速攀升。

我不知道素质教育为什么非得去考音体美,难道播种和插秧这些能让人生存下去的技能,就不叫素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