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边塞诗的开创者,曾躬耕学道隐居,二十多岁写下脍炙人口名句

王昌龄,世人又称他王龙标,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也被称为“诗家天子”。据有心人统计,流传下来的盛唐时期的四百七十多首七绝中,王昌龄所做的就有七十四首,以一己之力,占据了当时七绝大约六分之一的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昌龄出身于平民,虽然是山西人,却并不是世家大族的王家。他少年的时候由于生活所迫,困于农耕,二十二岁的时候,天性爱自由的他,前往嵩山学道。那时正是开元初年,一派盛唐气象,对盛世的景仰也深深地烙印在了王昌龄的心中。

三四年后,王昌龄游历到了河东的并州、潞州一带。第二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也令他流芳千古的选择。这一年正是开元十三年,当时朝廷把府兵制改为了募兵制,王昌龄也在此时投笔从戎,西出长安,远赴河陇,出玉门关,度过了两年的边塞生涯。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的边塞诗作,便大多作于此时。

王昌龄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边塞诗,他的《出塞》也被人们称作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而当王昌龄在塞外漫天的风沙中感悟人生时,日后与他齐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才刚刚十一岁,而另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也还没有开始他的边塞生涯。因此,人们也称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的开创者。

从边塞回来之后,王昌龄在京兆府蓝田县的石门谷,度过了两年的隐居生涯。多年以后,山水诗人常建路过当时王昌龄隐居的地方,还写下了一首名为《宿王昌龄隐居》的山水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是隐居的时候相通了入世就是处世,两年之后,也就是开元十五年,王昌龄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进士及第,当了秘书省的校书郎。这是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官职,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王昌龄在这样的职位上并不甘心就此终老。

四年之后,王昌龄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再次及第,但是授予他的官职却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汜水尉。王昌龄这个考试型的选手,虽然考场十分得意,官场却很失意。当了五年的汜水尉之后,因为被牵连,四十一岁的王昌龄被贬到岭南做江宁丞。

本来做官就索然无味,现在又被贬官到偏远的岭南,王昌龄的小宇宙爆发了,他开始消极对抗。在去江宁任上的过程中,他磨磨蹭蹭,途中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而且每天借酒消愁。

做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去江宁赴任的时候所写,当时王昌龄的处境十分凄楚,在与好友送别之际,却仍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冰心玉壶表明自己的心迹。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融情于景,南国凄迷的烟雨,和兀自孤立的楚山,就是诗人当时心情的写照。这首诗,后来被很多人在送别时用来印证心迹,玉壶中的冰心,就是诗人高洁的志趣和人生的追求。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评论和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看好玩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