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跟大家聊到。

文章推送之后,很多爸爸妈妈都说,不只小婴儿喜欢,自己孩子三四岁了也超爱捉迷藏,而且是藏头不藏脚的那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每次开始游戏,孩子就往窗帘后面、地毯下面、被子里面钻。

但无论藏哪儿,总会露出一双小脚丫「自曝」!

有的娃甚至原地不动,直接捂住眼睛就算藏好了。

藏头不藏脚式的捉迷藏,总让家长们哭笑不得。但其实,这种可爱错误的背后,藏着孩子认知发育的小秘密,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躲猫猫、捉迷藏

学习藏和找的认知过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在小宝宝刚出生不久,他们是没有「找」和「藏」的概念。玩躲猫猫的过程,则是小朋友提升认知的一个过程,他们在学习「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由教育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来的,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一个物品,当你看不到的时候,是知道它还在,并没有消失。

但是婴儿最初是分不清自我与客体的。

小婴儿认为,只有自己看得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当自己看不到的时候,这个物品就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小朋友盯着一个玩具,我们光明正大的给玩具盖上一块布,小婴儿就会觉得玩具消失了。

因而,小朋友躲猫猫、捉迷藏,正是他们通过「找」与「藏」获得「客体永久性」的过程,也是认知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小朋友捉迷藏

总是藏头不藏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小朋友捉迷藏只藏头,甚至只遮住眼睛,这和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息息相关。

孩子的世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儿童无法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

他们会很可爱的认为,自己想的是什么,大人就想的是什么。

所以在躲猫猫的过程中,他们也同样认为自己看不见其他人时,别人就看不到他。

至于为啥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咱们继续通过一些研究来解释。

01 孩子的视觉原则:遮住头 = 看不到

西苏格兰大教育和社会科学学院的副教授 Nicola、东英吉利大学心理学学院副教授 Marti 在一项实验后发现,相比较人的其他部位,「脸」是孩子认为能不能被看到的一个重要标准。

Nicola 和 Marti 准备了玩具熊和天线宝宝玩偶。实验中如果从熊的角度去看,天线宝宝会被不同程度的遮挡。

他们邀请小朋友们(61 人,两岁半组 31 人,三岁半组 30 人)在一边观察。

遮挡的形式有 4 种:

1. 熊完全看得见天线宝宝,没有任何遮挡;

2. 熊完全看不到天线宝宝,完全隐藏;

3. 熊只能看到天线宝宝的头部;

4. 熊只能看到天宝宝的腿,头被遮挡起来了。

结果显示,孩子们在前三种情况下,可以准确判断出熊是否可以看到天线宝宝(准确度至少为 86%)。

相比之下,天线宝宝的腿露出来但头部被隐藏时,孩子们就错误地倾向于(准确度约 49%)它无法被熊看见。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感知看得到、看不到这件事上,是双向的:你只有在我能看见你的情况下,你才能看见我

这就是来自小朋友的视觉哲学。

宝宝藏头不藏脚,实际上是在试图避免与他人相互看见。对于他们来说,遮头、捂眼睛是非常有效的躲猫猫行为技能。

02 孩子的感知世界是双向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不仅仅是视觉,孩子的听力、语言系统都是双向的,需要相互参与。简单来说,孩子的感知世界是双向的

南加州大学心理学院邀请了 24 名 3~4 岁的儿童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研究人员 A 把手捂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个人会问孩子们:「你能听到 A 说话吗?」

同样,A 把手放在自己的嘴上,另外的研究人员问:「你能和 A 说话吗?」

这两个问题,有五成孩子的回答都是「不能」。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孩童版感同身受却是真实存在的。

你遮住耳朵,我就听不见你说话;你捂住嘴,我就没法和你说话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真诚回应是非常重要的。心不在焉的敷衍,在孩子的感知世界中可能就是没有回应。

所以宝爸宝妈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请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眼神交流,蹲下来面对面,用心倾听和回应。

让宝宝感受到我看得见你,你也看得见我;我听得见你,你也听得见我;我能和你说话,你也能和我说话。

今天你和娃捉迷藏了吗?

参考文献

[1] Kesselring, T., & Müller, U. (2011). The concept of egocentrism in the context of Piaget’s theory.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9(3), 327-345.

[2] McGuigan, N., & Doherty, M. J. (2006). Head an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Which parts of the body are necessary to be seen?.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4), 727-732.

[3] Moll, H., & Khalulyan, A. (2017). “Not See, Not Hear, Not Speak”: Preschoolers Think They Cannot Perceive or Address Others Without Reciprocit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18(1), 152-162.

[4](美)谢弗著,胡清芬译.《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经由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硕士苏静审核

策划:老丁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