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被消费文化所诱导而做出的自主选择,才是支撑“尾款人”自我调侃的真正底气。」

>>>

“白天打工人,晚上尾款人。”11月1日凌晨,各大电商平台的尾款支付渠道开通,“尾款人”的调侃和表情包也开始刷屏。“尾款人”是指在双十一预售活动中付了一系列定价,还差一系列“尾款”要补交的人。

定金是美好的理想,而尾款则是不得已要面对的骨感现实。尾款人看似“自嘲”的调侃背后,更隐藏着当今年轻人的消费现状。

“尾款人”之乐:在表达中收获认同与参与

今年的“双十一”还未真正到来,调侃消费者的梗却早已更新换代了好几轮。无论是熬夜看直播时的“琦困无比”,还是“付完尾款换了户口”,亦或是“白天打工人,晚上尾款人”,这一届年轻人,调侃起自己来总是不遗余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调侃“付完尾款换了户口”

90后已成为消费的主力军,而“尾款人”的称呼,正是当今年轻人敢于示弱、不再追求完美的鲜明表现。在“自嘲”的过程中缓解压力,发出“哦,原来这么多人和我一样”的感慨, 消费者能够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并在自己所构筑的虚拟空间消费共同体中寻得归属

“尾款人”的努力,是在声讨复杂游戏规则中的精打细算。无论是多么复杂的预售规则,还是多难凑的满减,在微博讨论攻略,在豆瓣小组“抄作业”,都是当代人在“购物节”中参与和融入感的体现。

▲豆瓣热门话题讨论“双十一值得买与不值得买”

与传统的消费不同,“双十一”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消费节日,在这样一个匿名性和时空分离的集聚活动中,人们强烈的情感得以释放,“消费”正在成为引发人们集体行为的重要契机。

因为“11.11”所代表的特殊数字符号意义,“光棍节”这个是用以表达“单身”、“孤独”等情感,展现青年亚文化的特殊节日,却被商家敏锐地嗅出了节日背后隐藏的商机。

商家将光棍节所想表达的“年轻人孤独感”进行包装, 将孤独和消费联系起来,赋予这个节日全新的内涵和价值。无论是“双十一”前期的讨论规则、拼单囤货、清单攻略,还是平台特意推出的“盖楼养猫”等组队活动,都是在迎合人们消费以外的社交需求。

互联网的特性使得集体消费的范围被无限延展,参加“双十一”活动甚至成为了人们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一种社交融入机制。 消费就成为了克服孤独感,获得存在意义的途径。被赋予正向功能的“消费”,不再是个体单纯的购买行为,更是人与人之间必备的谈资。

当“双十一”已被人为打造成一个重要的节日,在铺天盖地的媒介反复诉求下,我们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浩浩汤汤的消费大军中的一员,在认同感和参与感中收获愉悦。

“尾款人”之勇:是实力的自信还是被赋予的“底气”

“尾款人”不断哭穷,却又无法停下消费的手。“尾款人”下订单时的“勇气”,或许不是源于自身薪资的提升,而是不断提额的花呗。每逢“双十一”,花呗都会“贴心”地为大家提额,并将其称为“临时额度”,仿佛拉着你的手轻声说道:“我懂你”。

▲微博网友调侃自己突然增加的临时额度

当今社会,借钱早已不再需要从前那般低三下四,“超前消费”甚至被重新定义为一种 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积极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主角王漫妮在邮轮旅行总自费刷信用卡升舱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在享受公司奖励的免费邮轮之行时,自费刷信用卡花一万八升舱,就为了享受超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去年的《奇葩说》中,詹青云也曾提到,“精致穷”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共同困境。

▲对“精致穷”定义的解读

精致穷是指部分年轻人虽然薪资不多,但并没有因此而阻碍其追求精致,不惧怕“月光”甚至“月欠”,为了自己所追求的高标准生活而变穷,穷的坦荡又快乐。

不愿降低的生活标准与难提高的涨薪速度所产生的冲突,在“花呗”出面后,一切都迎刃而解。不同于信用卡和各类贷款产品的定位,“花呗”似乎弱化了自身的风险和危机,想营造一个给大家便利的服务型角色。

▲花呗的广告宣称其为“购物新态度”

基于自身的判断能力和风险意识,大多数年轻人在面对“高利贷”“校园贷”时都避之不及。而花呗之所以被广为青睐,就在于它从来不从正面大力鼓动借钱消费,而是通过 塑造“安全性”的形象让人放下戒备,在尝到甜头后深陷其中。

无论是基于阿里的大平台所带来的信任感,还是人性化的设置分期制度,以及各类花呗支付才特有的优惠活动,都在告诉消费者: “花呗是安全的,用花呗是值得推崇的”。

在花呗的大力支持下,年轻人变得底气十足。传统的道德准则范围似乎得到了延展, 超前消费不再是“大手大脚”的体现,更是“活在当下”的新生活观。

“只要还好花呗,一切都尽在掌控之中。”在道德准则的是非边缘反复横跳,让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新的愉悦和满足。被改变的消费方式,反倒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仪式。

“尾款人”之困:消费社会中被悄悄修改的规则

如今,“花呗”所塑造的安全形象正在改变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阿里所作出的一系列慈善活动也让人们对其好感不断攀升。

直到前段时间花呗一则广告,赤裸裸的道德绑架终于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适,让人们再次重新思考“花呗”深藏不露的小算盘。

▲花呗广告:父亲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日

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日,看似是父爱伟大的体现,实则是机械的人情味的强行灌输,只会引起人们的感官和心理的排斥。“你是穷人,我们借钱给你,让你活的体面。”这样的逻辑不免让人联想到了杨白劳那句“人家的闺女有花戴,爹爹我钱少不能买”。

消费主义所营造的精致生活的仪式感,以道德和情感的呼唤, 用“配不配”的口气反问你,而从不考虑你“能不能”的实际情况。当纯粹的情感被物化,并与金钱绑在一起,只是在给人的生活无节制加杠杆。用道德绑架来迫使人民消费,使他们短暂获得 “生活品质晋升感”,无疑是在变相加深富人与穷人之间的鸿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呗宣称“好爽好爽”的消费体验

传统的道德理念中,“量力而行”,“借钱还钱”是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超出能力范围外的“借钱享受”,不免有一丝奢侈的负面否定意味。而在“花呗”所营造的新价值体系中,未能如期还款便能随心所欲设置分期, 将看似古板传统道德意义上的“非”,解读成为了一种迎合全新生活方式的“是”。花呗就站在道德的分界线上,让人在一次次的使用中逐渐模糊是非界线,看似是在自己主导支配生活,实则是被这类工具牢牢支配。

▲使用花呗付钱的优惠活动

“逾期可以缓几天,新手使用有大红包,持续使用积分兑礼”,看似充满人情味的设定,其实只是强加在消费社会中的机械表达。 所谓的“小确幸”亦或是“及时行乐”的美好表达,从来不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诉求,而是资本通过伪造文化来笼络人心的手段

现代社会道德中的“信用”从未被弱化,消费社会的发展使 传统意义的道德被简化为与金钱直接挂钩的资本游戏规则。当超前消费的砝码不断加重,只会让消费者陷入新的窘境。

花呗的逾期被接入征信,当无法偿还的债务以“失信”的名义被记录,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具不会给人们留有余地的机会,不仅会让你寸步难行,更是会关联影响到家人后代。就如那则讽刺的广告, 今天是父亲强装面子而使用的花呗,明天可能就是女儿长大后追求高生活标准所寻求的校园贷。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在整体经济不甚景气的今天,透支及分期所产生的费用成为了银行及各金融理财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金融机构也为鼓吹超前式消费而不遗余力。近日,证监会暂缓蚂蚁集团上市科创板的决定,似乎在给一度乐在其中的“花呗粉丝”提了个醒。

▲上交所关于暂缓蚂蚁集团上市的说明

“蚂蚁”虽然刨去了“金服”之名,企图走科技的路线,可其主要业务仍是鼓励年轻人借贷,而“花呗”的12期分期利率和年利率实为两个概念。在分期的过程中,只有还第一期时候的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相等,后续每期的真实利率都高于名义利率,蚂蚁集团也得以赚取高额利润。 一旦 超前消费被推到以资本为主导的失控赛道,窘迫的“尾款人”,或许只能被困在已设好的消费陷阱中循环。

站在上帝视角冷静分析后,回到生活中,普通而平凡的我们其实早已成为消费大军中的一员。在纷杂变幻的消费社会中,试着寻找适合自己的消费观,并与之和平共处,可以穷的精致,不要因精致而穷。不被规则和工具所束缚,才是最自由的“尾款人”。

参考文献:

1.王潇崎. 仪式消费视角下的电商造节现象研究[D]. 暨南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