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三十五)鲍丘之战

文:小A斯蒂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三国志田豫传》记载“公孙瓒使(田)豫守东州令,瓒将王门叛瓒,为袁绍将万馀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瓒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这里的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人。他还在少年时就投奔到刘备的麾下,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田豫因为母亲年老体弱的原因而返回了老家。后来就依附于公孙瓒,并被公孙瓒任命为东州县令。

东州县这个地方,并不见于《后汉书地理志》,在其他史料中也没有找到。近代学者卢弼在他的《三国志集解》中认为“东州”的说法可能是存在着流传过程中错记的情况,并且还总结了许多人的观点,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东州就是渔阳郡的泉州,另一种认为东州就是河间郡的束州。

第一种观点主要是认为公孙瓒既然能够任命县令,则必须要对这个县拥有统治权。而当时公孙瓒的地盘主要自然是幽州境内。在其境内也只有渔阳郡泉州的“泉”字容易与“东”字相混淆,进而产生错误的传抄记载。

据考证,渔阳郡的泉州县位于今天天津市武清区西南部的城上村。从《三国志田豫传》中的这段记载来看,假如袁绍可以轻松的派出一万多人的军队,并且让公孙瓒的一个叛将王门来带领攻打这里,却没有遭受到来自幽州涿郡的阻击,只能说明公孙瓒已经失去了对幽州南部土地的控制权。但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据《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是岁,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

公孙瓒擒获刘虞是发生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的冬天,这是没有异议的事情。按照这段记载来看,公孙瓒在擒获刘虞之后,他的势力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易地。

所谓易地,其实就是在今天的雄安新区之内的雄县和容城县大概的位置。从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易地要比泉州更为靠南,而且在东汉末年易地隶属于冀州的河间郡管辖。所以从这段记载来看,当时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已经波及到了冀州本土。个人猜测这应该是公孙瓒在故安之战以后,通过拒马水之战中所取得的胜利,而乘胜南下的的军事成果之一。包括河间郡和渤海郡在内的冀州大片土地当时都应该已经落入到公孙瓒的手中。所以说袁绍的军队想要越过易地至渤海郡的一线直接去打渔阳郡的泉州,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样看来田豫所担任县令的东州县就是渔阳郡的泉州的这种观点,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而东州,即束州的说法就更加接近于现实情况。

据考证,东汉时期河间郡的束州县,就是位于今天河间市东北部的束州镇,又叫束城镇。在《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中,束州曾经一度属于渤海郡,也就是说这里应该是渤海郡和河间郡的交界处。也应该是当时公孙瓒与袁绍地盘的分界点,换句话说这里正应该是公孙瓒的南部前线。所以,袁绍派兵率先攻打束州这里,就相对合理一点。也应该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之所以要在今天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并不只是要说明“东州”的记载有错误,而是要阐述一下公孙瓒与袁绍当时所处的势力关系。

许多解读三国的人都肤浅的认为公孙瓒在界桥之战后龟缩到幽州不敢复出,甚至产生了公孙瓒被袁绍压着打,近乎于狂虐的地步。可实际上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试想,假如公孙瓒真的如此不济,袁绍还用得着在界桥之战后一直等到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在经历了七年多的时间后才将其彻底的消灭吗?

而且我们为也可以从《三国志田豫传》的记载中佐证出公孙瓒至少在兴平元年年底的时候依然有与袁绍抗衡的实力。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的时间是在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是在曹操因为张邈陈宫等人“叛曹迎吕”的行为,而被迫从徐州撤军之后的事情。田豫在这个时候离开刘备返回幽州,又在不久后被公孙瓒所任命为束州县令(估计是在田豫的母亲病故去世以后), 结果在任期内发生了王门率兵一万余人攻打田豫束州的战事。我们从时间上来推算,在这个时候至少也应该是到了兴平元年的冬天。也就是说在此时为止,袁绍依然并没有必胜公孙瓒的把握,他们之间仍然是旗鼓相当。甚至出现公孙瓒占据冀州土地的情况,而袁绍却拿他没有一点的办法。

那么,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这种对持的状态是到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转变的呢?个人观点认为应该是在刘虞被杀的时候开始。

通过我们之前几篇的分析,公孙瓒在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夏天,在一怒之下挟持着使者段训斩杀了刘虞。然后又利用在刘虞妻妾家里搜罗出来的精美丝织品以及华丽的妆饰物品,对刘虞崇尚简朴的德操形象进行舆论上的诋毁。希望能够以此抵消幽州百姓对他杀死刘虞的不满情绪。

事实上从史书中对这件事“时人以此疑之”的记载来看,公孙瓒的做法还应该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只不过这种效果停留在了一个小的影响力之内。毕竟刘虞在前后两次出任幽州的过程中,对幽州百姓以及北方的少数民族施行了非常宽厚的抚慰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民意支持基础,这一点从刘虞被杀之后他的属下仍然冒死劫下他首级进行安葬的行为上就可以看出。

所以,我们可想而知,在刘虞被杀以后,在幽州的本土势必会有一场针对公孙瓒的反叛发生。这件事也被史书清楚的记载了下来,并且这种反叛最终也导致了公孙瓒势力范围的南缩。

据《三国志》记载“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州兵欲报瓒,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共推柔为乌丸司马。

这里提到的刘虞从事鲜于辅,在后来袁绍与曹操的争霸过程中,听从田豫的建议暗中结交曹操,挖了袁绍的城角。齐周和鲜于银到没有什么可说的故事。我们在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燕国的阎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阎柔,广阳郡人。年少时生活在乌丸、鲜卑人的族群中,并得到乌丸、鲜卑人的信任。刘虞被杀之后,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想要联合乌丸、鲜卑人的势力一起为刘虞报仇,于是就想到了阎柔,希望通过阎柔来联合乌丸、鲜卑人。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过刘虞与阎柔之间是否发生过相识的故事,但是从阎柔本是广阳郡人的情况来看他们应该是有过相识的。因为幽州的州治蓟城就位于广阳郡。阎柔也应该是由于对刘虞有着一定的感情基础才答应了一同对抗公孙瓒的事情,并且阎柔还被推举为乌丸司马。而且很快就在阎柔的号召之下成立了一支由乌丸鲜卑人以及胡人汉人组成的数万人的联盟军。这支联盟军也迅速的对公孙瓒的势力发起攻击,第一战自然是突破南下的防线渔阳郡。

据《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柔招诱乌丸、鲜卑,得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大破之,斩丹。”在《后汉书公孙瓒传》的记载中,阎柔等人在这场战役中还斩杀了四千多首级。

潞北,顾名思义就是潞县的北部。潞县,因潞水流经而得名,就是今天河北省三河县西偏北三十里的军下村。从地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过了潞县就是蓟城。阎柔等人发动潞北之战的目标看来就是公孙瓒当时的军事中心蓟城。这是一场决战。

那么,阎柔等人在潞北击败并斩杀了公孙瓒任命的渔阳太守邹丹,在这之后他们有没有攻占或者攻打蓟城呢?史书没有说,估计是没有,就算有也一定是打败了。因为如果阎柔等人取得了在蓟城的胜利的话,这样一场非常具有标志性的胜利史书不可能不进行记载。而且这场阎柔联军与公孙瓒之间的决战也并没有发生在蓟城,而是发生在鲍丘。

据《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乌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十万,共攻瓒。兴平二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

也就是说袁绍也派兵参与了这场与公孙瓒之间的决战。希望能够一鼓作气彻底的消灭公孙瓒。他所派遣的将领就是曾经在界桥之战中为击败公孙瓒而立过大功的麴义,以及刘虞的儿子刘和

而公孙瓒则亲自带兵在鲍丘迎战袁绍与阎柔的联军。

鲍丘这个地方,据李贤注释《后汉书》的时候说就是鲍丘水,其实就是潞水的另一个名字。

从这段记载的情况来看,袁绍方在鲍丘之战中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斩杀了公孙瓒两万多人。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这场联合讨伐公孙瓒的战事中,阎柔一方和袁绍一方都先后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并没有彻底的消灭公孙瓒。只是将公孙瓒的势力辐射范围逼退到了南部的易地。这对于势力根植于幽州的阎柔和鲜于辅等人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易地已经不属于幽州,而是属于冀州。所以,对于袁绍来说这是件非常严峻的事情。

那么,公孙瓒为什么选择易地作为自己新的军事中心呢?袁绍又会如何应对呢?请看纪传体三国评传下一篇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