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出现了“刷题”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原来说的“题海战术”,在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的情况下,这个方法,成了老师和学生普遍采用并且依赖的方法。

我一直反对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那种“大水漫灌式”的作业布置方式,只能让学生成为做题机器,起码很多学生会是这样。但是,单个老师很难改变。

早自习,我看到某一科老师把要背诵的内容投在多媒体上,80%以上的学生都在背诵这一科;晚自习,我看某一科老师作业布置得多,而且收得紧急,80%以上的学生,都在做这一科作业,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除了极个别“有头脑”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之外,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缺什么,需要补什么,需要怎么补,甚至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因为他们要忙着“赶作业”,作业做不完,就会挨批评,而不去考虑我做这份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收获是什么。

作为老师,如果你想给学生精简作业,必须建立在三个前提之上:一个是老师对于知识点的精准把握和讲解;一个是学生的水平必须相似,比如统一减少基础题或者统一去掉压轴题;还有一个需要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做错的问题,必须认真想办法解决。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实中,可能除了衡水中学那种超级中学, 充分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突破这个难题,其他绝大多数学校是不行的,所以这些学校,都陷入了“多布置作业,争抢时间”的粗放型学习模式中,不能自拔,其实,这是学校教育中的“内卷化”。

这种“内卷化”,其实对于学生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听话”的学生。一个是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坐在那里学习,做作业,除了近视之外,还有同学因此患上了颈椎病、肠胃等疾病;另外一个就是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努力能够有效,学生还是感到欣慰的,问题的关键是这么努力,成绩不升反降,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走出“内卷”,做最好的自己呢?作为学生,想改变老师和学校这种大环境是不可能的,真正能改变的,是自己!给大家提供三点建议:

第一,学会取舍!

为什么很多“听话”的学生,到了高中,成绩反而不好,有些让老师“恨得牙痒痒”的学生,成绩却非常不错,其实,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科“取舍”的问题。

站在老师的角度,布置作业,其实并非都是为了学生,因为学校对老师都有考核,老师承受很大压力,所以一般不会少布置作业,给别人做嫁衣。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并不是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主科和副科、以后要选的学科和不选的学科、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等,都要有一定的取舍,毕竟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等着老师“喂”的学生,往往缺乏主见,天天很刻苦,但是不出效果,因为他们不动脑子,老师“喂多少”,自己就吃多少,哪个老师要求严,就学哪一科作业多一些,或者哪一科作业都不落下,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畴,这都是无益的。

第二,重点突出!

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突出重点,哪些是重点呢?首先是重点学科,比如语数外,不管以后学文还是学理,都是主科,是重点抓的学科,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因为语文和英语是长期积累的学科,见效慢,思维要求不高,而放松甚至是放弃这两科的学习,结果导致数理化很好,最后被语文和英语扯后腿;或者数理化也没学好,政史地也没学好,语文和英语又成了瘸腿科,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还要分清自己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前期要努力“补弱”,对于自己以后必须学,但是暂时学不好的学科,要重点学;而到了后期,就要“固强”,让自己的优势学科,给自己提分。

就单一学科而言,要知道哪些单元是重点,哪些单元不是重点,哪些单元自己掌握的好,哪些单元自己掌握的不好,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认识自己!

多数学生都在糊里糊涂地学习,不仅不知道高考考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学什么,自己会什么,自己不会什么,整天就是跟着老师的进度,忙着听课、写作业,把学习从“脑力劳动”,硬生生变成“体力劳动”,这种学生,都是“假努力”、“伪勤奋”的学生。

所以,学生不能一直“脚踏实地”,有时候还要“仰望星空”,思考一下: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自己会了,哪些自己不会,不会的应该如何搞会。经常屡屡自己的思路,学习也就变得清晰多了,如果想很难进行,可以找个本子,当成日记写,也可以找白纸,去画画,总之,要有自己的思路,要对自己有情绪的认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