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各大公众平台疯传“蚂蚁集团估值2.1万亿,即将上市”的消息,不少网友纷纷感慨阿里即将诞生一批新的千万富翁。万万没想到,在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各媒体又传来蚂蚁集团上市暂缓的消息,真的是“好事多磨”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蚂蚁集团马云被约谈

在11月2日晚,证监会网站传出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这四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虽然约谈的具体内容未被披露出来,但随后蚂蚁集团回应“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11月3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决定暂缓蚂蚁集团上市。

蚂蚁暂缓上市并非偶然

在10月24日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猛烈抨击了传统金融,不但把银行比喻做当铺,而且还打着“创新”的名号,希望相关部门能对“金融科技”大开绿灯,降低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并且放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的辛辣言论。显然四部门用实际行动告诉了马老师什么叫做金融系统。

在约谈前,众多官媒就已密集发表了批评马云“激进”言论的文章,金融时报刊登的《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这3篇几乎是“剑指”蚂蚁,这在金融报刊的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当前蚂蚁集团正处于上市关键期,在发生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后,公司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公司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因此上交所决定暂缓蚂蚁集团原定于11月5日上市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指或将引发系统性风险

金融时报上刊登的《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在文章指出,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带来垄断和不公平竞争、产品和业务边界模糊、信息技术可控性和稳定性风险、数据泄露与侵权风险、系统性风险等诸多风险。

文章中还直接说明,蚂蚁集团个人用户超10亿,机构用户超8000万家,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上市市值可能创历史记录,一旦产生风险暴露,将引发严重的风险感染。由于大型互联网企业网络覆盖面宽,经营模式、算法趋同,金融风险传染将更为快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十六字方针的真正含义

在主要负责人被相关部门约谈后,蚂蚁集团公布了“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表示将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这16字指导方针到底该如何释义呢?

蚂蚁玩转高杠杆是业内皆知的事,但无视巴塞尔协议,公开挑战国际金融秩序就逾矩太多了。马老师的创新言论并非全错,禁止冒进,稳字当头才是稳妥创新的实际含义。

蚂蚁金融旗下的花呗借呗都是贷,是贷就得就必须接受金融监管。新玩法当然得遵循新规则,应该拥抱监管,而非打着创新的旗号去对抗。

蚂蚁集团从小贷款起步,从几千亿逐步走向上市规模。要多反哺实体企业,不得助长透支消费,不许脱实向虚,这就是服务实体

蚂蚁集团的金融系统庞大,甚至有趋于垄断的迹象。开放共赢就是全国金融应该一盘棋,银行企业各条各线协同进步,静止零和竞争

该指导方针从自身到监管到行业,先打要害再指路,完全明牌。不管蚂蚁集团何时上市,作为普通的市场消费群体,小编还是希望蚂蚁集团能够真正遵守16字方针,对风险保持着敬畏之心,多做些利国利民的实质性动作。对此,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