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当年一木

在文艺界,一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名扬天下。

举几个例子来说:

孔子生前游历各国不受待见,走到哪都被人赶走,死后却被尊为“圣人”
印象派画家梵高,生前的画最贵才卖到3块钱一幅,而死后作品却被炒到数千元
瞎子阿炳,一生创作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却依然穷困潦倒,直到临死前一年被人录下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死后才得以成名。

这些名人都离我们很远,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而有一个现代的文人,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却突然火爆,他的作品一度“洛阳纸贵”,到现在还倍受追捧。

他的名字,叫王小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一句话说的,“高手在民间”,王小波在文坛,绝对属于隐藏在民间的世外高人。他不参加任何文联组织,也很少与文人墨客往来,几乎没什么朋友,甚至临死也静悄悄的,“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

23年前的一个深夜,王小波的屋里传来两声痛苦的尖叫,就这样凄凉地死去,临死前身边一个人也没有,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正在国外

这一天,是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与世长辞,享年45岁。

这天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疑点重重,众说纷纭。

王小波死后两个多月,他的哥哥王征写了一文《我的弟弟小波》,描述了他的死因。据说,王小波死于心脏衰竭,并且可能伴有血栓和心肌梗塞,那种痛苦,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他独自一人,在屋里挣扎了好几个小时,后来,人们看到他屋里的白灰墙上留下了牙齿咬过的痕迹,王小波死后牙缝里还留有白灰。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王小波独自挣扎,而听见他惨叫的人却不闻不问呢?要是当时有人过问一下,也许他就不会死了。

因为,他的个性就是这样,有什么事宁愿自己忍着,也不愿意麻烦别人。

临死的时候,电脑里还有他未写完的《黑铁时代》,一代文学巨匠,就这么走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心痛和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好,他还给我们留下了代表作《黄金时代》,只是,对王小波而言,他死得很不甘!

因为,他花费了20年心血写成的《黄金时代》,只出版了6000本,到他死的时候,居然连这么点书都没卖完!

看过《黄金时代》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写得很精彩,特别是里面的大胆描写,简直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不禁啧啧称奇,堪比如今的网络爽文。然而,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这样豪放的书,想要出版是很难的。王小波找了很多家出版社,很多编辑都说“很好很精彩”,就是没人敢出版,都怕惹上麻烦。

直到有一天,王小波遇上了华夏出版社的赵洁平,《黄金时代》才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赵洁平说 ,书中大篇幅的露骨描写,读起来畅快淋漓,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在王小波把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让人热血沸腾,不得不服。

所以,看完手稿后,赵洁平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出版这本《黄金时代》。但是她心里很明白,像这样“限制级”的作品,是很难获得出版批准的。于是,赵洁平想出了 一个主意,趁着出版社总编出差的时候,偷偷地把这本书出版了

谁料,后来东窗事发,赵洁平因为违规操作出版了这本书,受到了批评,差点丢了工作

让赵洁平难过的是,担了这么大的风险出版了《黄金时代》,却并没有像预料中的那样大卖,甚至不敢公开发行,只能靠王小波自己去一本本地推销。就这样卖了3年时间,首批印刷的6000本还没卖完,王小波就死了。

然而,两年以后,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掀起了一股“王小波”的热潮,《黄金时代》也从无人问津,变得一书难求,积压了几年的库存书都卖断货了,那种火爆场景,就好比成语“洛阳纸贵”描述的那样。

感谢赵洁平,正是因为她的坚持出版,才给了《黄金时代》一个与更多读者见面的机会。

那么,很多没读过这本《黄金时代》的人要好奇了,为什么它这么火爆呢?究竟这本书好在哪里呢?

其实,这本书描述的是一段“匪夷所思”的爱情故事,但是显然不止于爱情,夹杂了更多人性和欲望的成分。

女主角名叫陈清扬,是一个长相漂亮的乡村赤脚医生,因为这副漂亮的脸蛋,引得男人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当然,少不了各种流言蜚语,说什么的都有。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里的“破鞋”,女主角找上长相丑陋的知青“王二”来为自己作证。谁料,这个王二没安好心,脑洞清奇,转念一想:何必要去证明陈清扬不是“破鞋”呢,那可太难了,不如弄简单点,证明你是破鞋吧。

王二虽然长得丑,但是幽默风趣,很懂得女人的心思,会讨女人喜欢,果然把美女陈清扬追到手了,当然,期间少不了一些浪漫的、不可描述的情节。

美女爱上了丑男,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了,这种精神刺激,可比“郎才女貌”的老套情节精彩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黄金时代》之所以如此火爆,还得益于对场景的细致描写。比如,对陈清扬和王二在一起“探讨人生”的特殊场景,丝毫没做掩饰,写起来让人欲拒还迎,忍不住看了还想再看一遍。

俗话说得好,“食色性也”,情爱欲望是很正常的人性本能,何必要遮遮掩掩呢?王小波在这本书里,大胆地进行露骨描写,实则是主张人性的自由,并且对现实里的虚伪和压抑,进行了无情地嘲讽!

可以说,王小波的这部作品,犹如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过于张扬,很多世俗的“卫道士”接受不了,也不敢出版。

然而,这种符合人性的现实主义作品,终究有一天被人发现了价值,才得以光芒万丈,被人争相购买。

对于这本书,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