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新闻网11月3日讯(赵芙瑶)11月2日,证监会发布消息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蚂蚁集团发表回应称,蚂蚁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花呗”、“借呗”被点名 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

另外,近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发文称,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郭武平还表示,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目前缺乏明确规则和要求,出现了监管套利行为,与持牌金融机构形成不当竞争,最终难以有效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些乱象的本质是将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数据,变成部分公司谋取自身利益、向消费者收取高额服务费的资本。所以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关注。

IPO进程困难重重 蚂蚁动了谁的奶酪?

此前在10月24日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发表讲话称:“我们在上海确定了蚂蚁金服的定价,这是有史以来发生在美国市场以外最大规模融资定价,也是五年来第一次在纽约城外完成如此大体量的定价。”可见当时马云对蚂蚁集团拥有十足的信心。

10月26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经过近1万个投资机构账户询价,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2.1万亿元,蚂蚁“A+H”两地上市,有望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IPO。

蚂蚁自今年8月递交招股书以来,原本一直被投资者们所看好。但是蚂蚁的IPO之路可谓困难重重。回顾蚂蚁的上市之路,公司正准备IPO之际,一直风波不断,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0月7日,彭博社引述不知名人员消息称,美国由于担心“威胁国家安全”,将对中国蚂蚁集团和腾讯支付采取限制措施。但是由于法律依据不足以及特朗普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该计划未能具体实施。

10月14日,据新浪财经报道,三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正在调查支付宝在蚂蚁集团IPO(首次公开招股)中所扮演的角色,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这导致蚂蚁集团IPO这个原本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计划被推迟批准。

10月15日,路透社就曾报道称两名知情人士对其表示,在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计划公开上市之前,美国国务院已经向特朗普政府提交了一项提议,要求特朗普政府将中国的蚂蚁集团加入交易黑名单。但是报道称,目前尚不清楚美国政府何时会决定是否将蚂蚁金服添加到所谓的“实体清单”中。

但是好在一系列事件之后,蚂蚁并未延迟上市,根据上市发行安排,蚂蚁的网上和网下申购将在10月29日进行,预计将于11月5日A+H两地同步上市。

金融还是科技?未知的蚂蚁集团未来

蚂蚁集团成立于 2004 年,当时是阿里巴巴的付款服务供应商。它曾是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随后从阿里巴巴剥离出来。在中国,蚂蚁的核心应用支付宝每月用户数超过 7.3 亿人次。该公司给自己定位是科技公司,但金融监管机构表示,该公司也在他们的监管职权范围内。

说到支付宝,除了数字支付功能以外,“花呗”和“借呗”的用户数额也非常庞大,其用户可以在数分钟内申请获得短期贷款。蚂蚁集团还利用AI等先进技术,促进支付和借贷服务,并提供从保险到理财等产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创始人马云就曾表示,蚂蚁集团更像是一家“科技金融”公司,而不是 “金融科技”公司。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完全被认可。大力推动蚂蚁集团向技术转型的马云,最近表示,金融监管已经过时,非常不适合希望使用技术推动金融创新的公司。

蚂蚁集团的消费信贷业务是该公司营收最高的业务,其收入建立在利息之上。但是在招股书和历次问询披露中,蚂蚁集团多次强调“科技是蚂蚁的DNA”。不久前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市后最重要的事是对技术方面加大投入。“面向未来,蚂蚁的技术战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持续的马拉松长跑。”胡晓明表示,上市后,蚂蚁将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安全风控等领域继续加大投入,为长期战略打好技术底盘。

中国银行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前官员嵇少峰曾发文表示,“虽然蚂蚁力图去金融化,强调数字科技,但信贷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中的绝对占比和极高的杠杆率一直被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重点关注。”此次蚂蚁集团因为自己的高利息信贷业务被点名,想必蚂蚁将会加快自己的数字化进程,进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