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国一名38岁的女性患上了转移性乳腺癌,常规化疗失败,癌细胞转移到骨髓。当时有一种新疗法:大剂量化疗及骨髓移移植。南加州大学的医生推荐她采用,但是遭到她的保险公司的反对。

因为这种治疗方法激进,保险公司认为这是实验性治疗,效果未得到证明,因而拒绝支付医疗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痛苦的福克斯女士并不希望就这样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也愤怒于自己生命紧要关头被保险公司拒绝。于是她决定通过募集捐款的方式自筹了21.2万元进行治疗。

遗憾的是,最佳时间错过,福克斯在挣扎了8个月后去世了。

她的丈夫随后以不守信用、故意施加情绪损害为由,起诉了保险公司。而法院支持他的想法,最终陪审团判定保险公司赔偿8900万美元。

这项巨额赔偿震惊了保险业。质疑医生和患者的治疗决定,代价太大了!

但是,最终的研究证明,这种激进的治疗方法对乳腺癌患者没有作用,甚至还缩减了病人的生命。

昂贵的赔偿金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重点是重症患者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选择,还是只能根据医生的推荐去苦苦追寻那些万分之一的希望,而那个希望其实有可能只是一种新试剂的尝试而已?

《余欢水》里主人公余欢水因为得知自己得了恶性肿瘤,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在网上找到了一家善终服务机构,为自己余下的生活列出几个愿望,然后由善终服务指派的女孩陪他一同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种善终服务看起来和医院关注病人的疾病本身不同,更关注于病人精神世界的最后保全。虽然电视里表现的手法有些夸张,并不符合一个病患的实际状态,而情节安排也确实是以误诊反转,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理念在现实中有操作和普及推行的必要。

让重症的人不单纯以病人的姿态走完余下的人生,而是以心理关照和身体安全并行。

电影《遗愿清单》也是一部对被疾病缠身的人们的精神关照。两个不久于世的老人有幸在同一家医院同一病房成为病友。两人在被宣判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并开展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冒险旅程,胸口插着导管跳伞、赛车……他们走遍了世界各地挑战尝试前所未有的体验,也愈发意识到亲情的珍贵,并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弥补了昔日与家人感情的缺憾。

电影在旅行中淡化了病痛,更多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对重症患者精神关照的期望。治疗疾病固然重要,但是让他们得到一种生命最后的最佳生活的选择权同样重要!

而现实里,这种选择权往往并不在患者手中,这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在得知生命的终点线时,健康安全和精神满足孰先孰后,也许立场不同各有想法,但是最佳生活的选择权,应更多地还给患者本人。

如果临终之前的那些年、那些月,甚至那一天,我的生活里讨论的的全是某种药物、导管、心肺复苏、呼吸机、ICU ……我会很遗憾。

你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