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宫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情节,有的朝廷官员犯了王法,皇帝往往一怒之下就会将其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流放的官员听到宁古塔这三个字经常会当场昏厥,有的宁可自杀也不去。那么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如此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古塔听起来好像一座塔,事实上和塔并没有什么关系,宁古塔是个地名,说到关押犯人的塔,想起仙剑奇侠传中的锁妖塔,那就是关押妖怪的地方,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在满语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住于此,各占一方,因此得名,宁古塔有新旧两个城,旧城就是现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时候在那里驻扎过军队。

宁古塔的新城与旧城相距25公里,建于康熙年间,城址是现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今沈阳)以北用来统辖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的军事重地,处于边塞要冲,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

宁古塔历史悠久,曾是金国国都大清的龙兴之地,清代是北方的重镇,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宁古塔的战略位置在清代非常重要,是清朝控制黑龙江流域的重要战略基地,不仅保卫和管辖着整个黑龙江流域,还负责向流域内居民收赋税。清朝在当地有大量驻军,也就是披甲人,由于当地地广人稀,为加强宁古塔的开发建设,清政府经常将那些犯事的罪犯及其家属流放到宁古塔,发配给披甲人为奴,到当地服苦役。

宁古塔距北京有千里之遥,犯人迈着失落沉重的脚步,带着夹板带着绝望踏上生死未卜之路。大部分人在路上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或者被野兽吞没,能最终到达宁古塔者不及二分之一,再加上宁古塔地处我国东北边地,气候恶劣,人烟荒芜,当地常年零下三四十度的极端寒冷气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缺衣少食缺乏御寒手段的年代,一般人根本熬不过冬天,而这些被流放的人很多还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士子儒生,平时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一到宁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于水土不服或酷寒,就算九死一生在宁古塔活下来了,这些流放的犯人还必须在这个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常年进行着高强度的劳动,开荒种粮、修桥筑路、挖山凿石,平时又缺衣少食,很多人连房子都没有,只能自己搭个窝棚,简直生活在地狱一般。所以清代那些犯人一旦被发配到宁古塔,基本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在清朝流放是被经常使用的刑法,是五大主刑之一,五刑从轻到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关于流放又分成四个等级:

清政府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条文,里面明确规定流放的远近标准,即2000里、2500里、3000里、4000里。当然以上只是个概数,相对公里数就可以看出,流放宁古塔就是流放里面最重的惩罚,一般都是重大的政治犯才有资格被流放至宁古塔。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有这样一段:

和珅贪污,坑了当时的士林考生,纪晓岚审他的时候给了他两条路:一是拿出百万两银子,二是直接送他去宁古塔。

那个时期的和珅职位是军机大臣,一听到“宁古塔”这三个字,腿都软掉了。我们可以从这个细节看到宁古塔是有多么地恐怖,连堂堂的军机大臣都差点尿裤子,更何况是那些被流放到那里的文人文官。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就成了清朝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千,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当时清廷的大案很多都已发配宁古塔作为终点,因此尼古塔三个字就成为了全国官员文人的诅咒,一旦与这里产生连结,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坠入漆黑的深渊,故它的可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