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脉络来分析,吕后应该向商山四皓使用了“杀手锏”——承诺太子刘盈上位,那么西汉将会把“黄老之学”定为官方显学,并且依靠“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相信再也没有什么条件比这个更能打动商山四皓的了。

在历史上,从汉初到汉武帝之前,西汉一直是用“黄老之学”来治理国家的,到了汉武帝之后才开始有所改变,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历经三朝,她本人更是“黄老之学”最大的支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老学说)

而商山四皓,是秦汉交际时黄老学派中的领军人物,如果吕后是这样的承诺的,商山四皓不可不能不出山。在《留侯世家》中记录了吕后请出商山四皓的三个方法:

一,语气谦恭的一封太子书信,代表着吕后对四皓的态度;

二,金玉璧帛的厚礼,代表着吕后对四皓的诚意;

三,请“舌辩之士”跟着去,一起说服四皓出山。

个人认为,“商山四皓”也是当年去过咸阳见秦始皇的人物,一封书信和厚礼就能把他们请出,这不太可能。因为比起“未来皇帝之位”来说,吕后所给的这些都是小恩小惠,太轻了。而且太子刘盈后来当了皇帝之后,商山四皓也跟着退隐了,这也说明了“四皓出山”也不是因为汉朝的官禄爵位!

(商山四皓与太子面见刘邦)

那“商山四皓”最终出山应该就跟第三条有关了——“舌辨之士”。“舌辨之士”到底得到了吕后什么样的指示?又向四皓承诺过什么?又是如何说服四皓出山的呢?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黄老学派的治世理想和道统传承。

对于士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学说,是否能实现其治世理想,或者它的传承是否久远,都要看这一门学说是否能得到当朝统者的需要。比如秦始皇为了推行“大一统”的理念,因此法家学术因此成为了秦朝的官方显学,那么法家人士就可以通过他们的这一门学说,来实现自己治国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家——依法治国)

而黄老之学想要传承久远,唯一方法就是能被当朝统治者所重用,如果他们的学说成为了官方显学,那么“黄老之学”将会与国同休,长长久久。

吕后去请商山四皓的时候,其实这四位老人已经白发苍苍,到了他们那个年纪,也没有多少活头了,能看中的东西必然也不会多。但是,他们本是黄老学派中的领军人物,将自己门派的学说传承下去,这就成了他们这几位老人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而此时西汉初建,国家病弊,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更是符合西汉的治国方略,因此,以吕后的聪明才智,她不可能不知道对症下药,请出商山四皓,既可以保住太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并且国家“无为而治”,又可以让西汉重新焕发生机,可谓一举两得。

(黄老学说——无为而治)

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证据呢?我觉得是有的。我们先来看看“商山四皓”的生平事迹,然后再结合汉初执行的“无为而治”,看这个思路是否正确!

“四皓”,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曾经被秦始皇召入咸阳。

秦始皇用军事统一了六国疆土之后,但是六国的文化并没有被统一。周朝八百年来的割据与战乱,使得当时的中土变成了人间炼狱。为了寻找出一条救世之道,各大贤纷纷入世救世,他们著书立说,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四分五裂的土壤环境,这才催生出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随着乱世的结束,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存在一种文化,一种符合国家生存发展的新文化,而不是所谓的“百家争鸣”。

(学术盛况——百家争鸣)

因此,当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他召集天下士人集聚咸阳,想要利用各个学派的学说来取长补短,然后再合力打造出一个符合秦帝国生存和发展的新文化来,因此他专门为此设立了“七十博士议政制度”。

然而,这一次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文化”运动,开得并不成功,而“七十博士制度”也成为了秦国崩溃的“加速剂!”

首先,最能为“大一统”作理论支撑的是法家,秦始皇最看重的就是韩非子所说的那一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而第一个被淘汰的就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因为儒家尊崇的是周朝的“礼乐制度”和“重建诸侯”。

其次,在咸阳酒会上,当公子扶苏的老师、大儒淳于越炮轰秦始皇的时候,就为这一次“统一思想”运动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在酒会上,淳于越先把李斯、周青臣等法家大臣说成误国误君的奸臣,然后又把“郡县制”全部说成了秦始皇的过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阳酒会上的争论)

其三,大儒淳于越提出的“依古制重建诸侯”,与李斯的“三代不相袭,五帝不相复,时变异也”,拉开了“师古”与“师今”之争,即分封与集权的理念之争。

这两种理念之争,不但不相融,反而是基于完全否定对方,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政敌关系。这也是秦始皇不想看到的,但竟然针锋相对到了如此的地步,又为始皇帝的“焚书”事件埋下了伏笔。

咸阳酒会之后,秦始皇大为愤怒,也大为失望,于是在高度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焚书事件”爆发之后,天下士人也对秦始皇大为失望,他们也各自纷纷离开了咸阳。

(焚书事件)

而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这四位黄老学派的士人,也发誓“不食秦禄”,离开了咸阳,退隐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一边耕田种地,一边发愤读书。

他们这一隐,就到了刘邦西汉王朝的初建,到他们出山的时候,都已经80几岁了。

刘邦以前走马江湖的时候,一看到读书人就嘻笑怒骂,甚至还在儒生的帽子里拉过尿,所以留下了“轻士善骂”的恶名。因此当刘邦力邀“商山四皓”出山的时候,都被四皓拒绝了。

而吕后在邀请四皓的时候,她却做到了极致,先是让太子刘盈把身段放得极低,然后又派遣“舌辩之士”同去,向四老承诺将黄老之学用来治国,这一下子就把商山四皓请下山来了。

(太子剧照)

那么,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汉代从初建开始,确实都是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国的,“文景之治”后,国家强盛,民间富足,“黄老学说”作为汉朝官方显学,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汉武帝时代,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已经严重阻碍到了汉武帝推行“北击匈奴”和“中央集权”的军政大计,再加上“七国之乱”后,民间军民厌战,汉武帝只能从儒家中选择了公羊学派的“大复仇”思想,在民间搞起了大宣传。

因此,在董仲舒这位空前绝后的儒学大宗师的打造之下,汉武帝最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才一举奠定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尊儒”的政治文化特色。